我们为什么要跨学科学习呢?跨学科学习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如果偏要不跨学科学习又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呢?非常开心的是,我阅读了吴伯凡老师的《认知论》。
一、书中自有颜如玉。
1.建立专线式的高带宽连接,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认知效率,让我们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点上成为高手。但是,神经元的连接有一个特点——一旦建立了一种连接,就会自动抑制其它神经元的连接。你在某一个地方获得了近似于特异功能的认知能力的同时,也导致了很多你不知道的盲区。
这种状况常常让你用你熟悉擅长的方法去解决你并不熟悉和擅长的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手里拿着一把钉锤,看什么都是钉子”。
这种“单环学习”的便利和危险,让我们必须从中突围到“双环”甚至“多环”学习。
2.在“得到”订了好几个涉及不同知识领域的专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突破自己学习的“单环性”,防止自己被单一的、专线的高带宽连接所绑架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当然,这里强调的是“专线的高带宽连接”,而不是泛泛的连接。如果这个带宽不够高,不是类似于专线的东西,就很难有认知效率和认知效果。
3.通过“认知自虐”向“双环学习”扩展
当我们已经形成高带宽连接的时候,我们还要意识到其中包含的危险:被单一的高带宽绑架。
我们有那么多的神经元,它们之间是可以发生另外的高带宽连接的,就像德鲁克每隔三四年就必须要学一门他完全不熟悉的学科,避免让自己被一个单一的高带宽连接所绑架一样,这就是“刻意练习”与“跨界”之间的关系。
在今天,要有效解决一个问题,其有效的路径常常都带有跨界性质,因为单个领域往往是无解的:单个领域会让我们划地为牢,把我们锁死在某一个觉得是自己专长,实际上已经悄悄成为我们认知牢笼或监狱的小领域。
4.跨界,首先是要敢于接触,并且乐于接受那些“异质化”的知识和认知。
在某种程度上要像达尔文那样形成某种“认知的自虐”:当达尔文形成一个想法,他觉得这个想法已经很成熟了,可以自圆其说的时候,就会用一种类似于强迫症的方式,去搜集各种不利于这个结论成立的证据,以及可能颠覆已经成形的这个思维的思维方式。
比如,达尔文看到孔雀尾巴的时候,他“立即陷入了晕眩”,因为孔雀尾巴那么长,是不利于生存的,这对于它的生存竞争理论是一个挑战。
达尔文没有回避这个挑战,相反,当他去拥抱这个事实的时候,终于让自己的认知疆域大大扩展了一块:除了进化动力、生存竞争以外,还有一个动力——性选择,这也是推动物种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
5.从“单环”学习向“多环”学习拓展:敢于接触,并且乐于接受那些异质化的知识和认知,避免让自己被一个单一的高带宽连接所绑架。通过这样一种类似于“认知自虐”的方式,让自己的认知快速迭代。
二、今日感悟:
1.为了避免自己更多的盲区,跨学科学习势在必行。比如现在的书法,国画,PPT,茶艺,围棋,经济等等,多去涉猎。
2.实践认知自虐。为了避免思维固化,对现有结论,做一个颠覆性的认知,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