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有一天回娘家,见到了一个小时候一起玩一起疯的小男孩。不,现在已经不能叫做小男孩儿了,他现在已经长成了一个帅气阳光的大男孩。刚见面的时候,我差点没认出他。他个子高高的,笑容很淡,我领着女儿的手,在亲戚家忙前忙后。
我已经不记得他的名字,问了亲戚,才终于想起来。想想时间隔得太久,见面又太少,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忘记了。印象中,大概十年前,那时候我也在读书,他呢只是一个上小学的小朋友。她来我家玩,我就哄着他一起玩,一起疯。大抵如此吧。之后我忙于学业,毕业后又忙于工作和家庭,再也没见过这个小男孩。而今时间已经让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只是当初那副模样,依然没怎么改变。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我不知道这十年有什么东西发生了改变,什么东西没发生改变。我不想满怀唏嘘的感叹,也不想去追忆似水年华。尽管流逝的时光让人伤感,但值得高兴的是,人们都还在按照自己的步伐前行。没错,是按照自己的步伐前行。回头看看,小学中学大学时候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的伙伴都去哪了?聚焦眼前有哪些人陪着当下的你一起还是保持一个人?展望未来,你希望和谁一并前行还是独自上路?我弄丢了太多儿时的朋友、太多美好的记忆,太多休闲的时间。世俗生活中忙碌的一切向“钱”看,也让我知道,原来并非只有我一人如此。可悲的是,竟然有那么多人沦为穷忙族,更不幸的事,我竟然也是其中之一。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有:误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他因为官感到身心不畅,故辞去官职隐居田园,后有著名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才是他向往的生活,田园牧歌式的舒畅与自由。年龄渐长,我越来越喜欢陶渊明这种天性爱自然的性格和追求精神世界慢节奏生活的方式。
但喜欢归喜欢,能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是另一回事。现代人一切都讲述快速和高效。电子产品更迭换代,人的思想和认知也在快速迭代。跟不上时代快速发展的印记,就会被时代的车轮碾过,就是落后的人。而这个落后的大多数,有人说是80%(二八定律),有人说是2%,有人说1%以后的就是落后了。如果算上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人类智能的现实条件下,那比率可能更低。没有人愿意成为落后的人,就像奥运田径项目中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想要那块金牌一样。但金牌只有一块,在某一领域或某些领域处于领先的同样也只有少数人。
接受这一事实后,有的人毅然决然的破罐破摔,反正怎么都落后,就更不需要努力了,从此一泻千里,身心坦荡,懒于思考,沉溺美食、追求舒适。这是一种活法。还有的人在知道落后的结果后,奋起直追,虽然年龄偏大、体力不强、智力一般,但依然挡不住追求那个更好的自己的决心。大不了多坚持、多努力,哪里不足补哪里。这也是一种活法。
读书时候的伙伴儿大多数不怎么联系了,这些人因着各自的家庭背景、各自的性格和教育程度,走着不一样的人生道路。虽然通讯技术和交通如此发达,虽然在地理位置上我们的距离可能并不远,但那由于其他方面而隔开我们的竟然是一条鸿沟。我无意抬高或贬低别人,因为我既不是世俗上所谓成功的同学,也没有多么失败和落魄。而关系淡漠问题在于我并不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嗯,没错,会讲故事是一种很强的能力。增进关系,促进合作,如有需要,好好练习。
我想起读中学的时候,陈奕迅有一首歌非常流行,叫《十年》,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我们还是一样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十年,是一个时间节点,更像一个生命节点。十年之前,我朝气蓬勃,年轻又迷茫。你活泼可爱,天真烂漫。十年之后,我成家立业,过着平凡琐碎的小日子。你正青春,前景无限光明。这个十年已过,那下一个十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