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什么是成长:
宫崎骏说:“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都是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交换长大的勇气。”
三毛说:“成长是一种蜕变,失去了旧的,必然因为又来了新的,这就是公平。”
我们这一生,成长的各个阶段总要跟自己曾经拥有的某些东西告别,例如:爱吃零食的习惯,百看不厌的动画片,为之狂热的游戏,遥远的家乡,早已失去联系的同学,三观不合的恋人,不成熟的理想。
坦白说,我们最愿意听到和最不愿听到的词都是成长,因为成长总是要与旧的自己身上的某些标志徽章决裂,将以往的不堪和荣光通通碾碎,就像破茧成蝶一般,不破不立、痛并快乐着。
成长的过程中有些东西被发扬,有些被保留,有些被遗弃,但我依然是我。我们之所以存在于这个世界而与众不同就是因为我还是我。
成长既意味着自己能力变强,懂得变多,越来越成熟,也意味着年岁渐长,父母老去,责任变重,生活由嬉笑打闹,无忧无虑变成柴米油盐,房子车子。
其实成长是一个人格健全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在琐碎生活里不断的去发现自己人格和性格上的欠缺并选择好的、适合自己的加以弥补,它是添砖加瓦,而不是整容式的推倒重塑,让自己变得面目全非,自己都认不出。
成长和经历是你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你的原因。
有人说:“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变孤独了。”
用维安的话来说:“现代人无论感情状态如何,本质上都是一种单身。我们总要给自己留一些独处的空间,独处是高质量的放松。”
慢慢的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方向,自己的事情,所以在今天这繁华都市的车水马龙,人潮涌动里,有的是孤独的人。
如果说繁华是城市里的万家灯火,那么孤独就是年轻时一个人的漂泊。
慢慢的,我们变得不再愿意为他人过多的停留,没有什么想刻意维持的关系,所以有些人很容易走着走着就散了。
我接纳现在的自己,也怀念过去得我们,这就是成长。
成长也是走着走着,到了人生的某段路上我们蓦然回首,忽然间发现自己身上的某些东西跟以前不一样了。
有些成长是一瞬间的,有时可能因为一件事,我们忽然懂了什么,经历的苦难,遭遇的挫折,未知的挑战,一夜长大。
人生就是这样,用大把时间迷茫,在几个瞬间成长。
我们90后
总有人说我们90后是长不大的一代,问题少年,想法多,玩心重,时代感强烈,独生子女,敏感又脆弱,爱说随便、可以、没关系,佛系,这些都是我们的标签。
我们就像一部作品,评价褒贬不一。
我们率先踏入智能时代,也曾沉迷网络无法自拔,被父母冠以问题少年,而我们心里自己却是这样的:
90后天性爱玩乐,但对于一些问题从不缺乏深度的思考和自己的判断,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底线之下根本不需要讨论的。
90后很随性,爱说随便,但关键时刻一定有自己的态度。
90后有些倔强的心口不一,嘴上说着不要心里却很想要,最爱走的路就是互相套路,有时深感人间不值得,转过头去却又将自己热烈的一头扎入生活。
90后敏感脆弱,害怕孤独却又习惯了孤独,常常一个人在自己的角落里守护着自己的寂寞,就像杨宗纬的歌中唱的那样:“门外惊心动魄,门里我泰然自若。”倾诉欲强,不过很多真心话都说给了自己和微博。
我们是90后,我们是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的一代,问题有点多,过佛系生活。
空心化背景下的成长和迷茫
最近在看《圆桌派》,有一期里窦文涛和嘉宾们提到了“空心化”这个词,我觉得很契合我们90后代表的年轻一代。
于是我上网查了一下这个词的含义,那么到底什么是空心化呢?
当代年轻人的空心化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1.缺乏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丧是生活常态,普遍缺乏真正的信仰)
2.缺乏主体性(人生没有目标,焦虑迷茫)
3.对于生活没有自己的观点和主见(佛系、随缘)
4.对生命的快乐缺乏感受(兴趣少,感觉生活很无趣)
现在中国年轻人空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那么造成我们的焦虑和迷茫原因是什么?
在《圆桌派》的那期节目里,梁文道先生说:“有一段时间,我收到最多的来信就是询问我怎样确立价值观,什么是真理,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类似这样的问题,不光只是存在于年轻人之间,一些中老年人同样为之困扰。”
从这个侧面我们发现,当代青年人从不缺乏对于人生的思考,可思考过后焦虑的迷茫却更深了。
年轻的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以后该从事什么行业,方向在哪,路在何方。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我们的国家的教育在这方面有所缺失呢?
的确,学校会教授一些思想方面的教育,但总感觉像是被动灌输,逆来顺受。我们欠缺自己的思考在里面,更缺乏生活的实践,心里对于那一套价值观也就很难坚定的相信,那是一种心里自己都立不住的盲信,所以难免会产生迷茫。
迷茫是年轻的必经阶段
20几岁,从学校到社会这样一个节点上,人一生面临的所有问题好像都堆积到一个人身上,这当然不能解决,于是我们会着急,继而产生焦虑和迷茫。
当然,这样的焦虑也很正常。想想看,如果你年纪轻轻,却一下子就把人生要面临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那可真就像李荣浩歌中唱的那样,年少有为不自卑了,只可惜那是假如。
刘硕老师说:“我的学生他们也都很迷茫,我年轻时也这样,迷茫是年轻的必经阶段,可能走到一定的岁数就会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当然到老了也想不明白的也大有人在,这才是我们今天最大的问题;
有些迷茫是因为过得太安逸,倘若有一个强烈的目标,比如今天必须把这个工作指标完成,或是我必须把下顿饭的钱挣出来,有事可做,也许就不会想太多,迷茫和焦虑也会相应的少很多。”
老树老师的:“眼前两碗米饭,心中一粒飞鸿。”
于是有人会问了:我眼前的问题是找不到工作,没有住的地方甚至是活下去都成问题,你还在这跟我谈这些虚的,而我只是想吃饱饭而已,这有用吗?
所以,要想不迷茫,首先要做的是把眼前吃饭的问题解决了,先找到饭碗生存下去,然后再一步一步,不疾不徐的走下去。
老树老师在他的画上题过一句词,叫做:“眼前两碗米饭,心中一粒飞鸿。”这就像月亮与六便士,爱情与面包的比喻,本质上是物质与精神的思辨。
何以自处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但由于每个人的处境,经历和际遇不同,我们不可能去了解每个人的全部,那么给出的建议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和一些通用方法。
But 不要总觉得思考人生观,价值观多么的虚无,遥不可及,这些思考方法和价值辨别态度就好比数学里可以套用的万能公式,总有一天我们会用到,迟早。
让爱好支撑起我们的生命
有些人,仅靠一个爱好就能让人生变得很充实。就像老树老师,一个中央财经大学的教授,爱好画画。他用画笔调侃生活,作品真实可爱,充满童趣,通过画画老树不仅获得了知名度和认可,也给自己的人生平添了很多难得的乐趣。
一个爱好,一件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事,人生能有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其实很难得,培养一到两个兴趣爱好,人生便有了灵魂。
把一部分时间拿出来做自己想做的、喜欢的,对于生命的快乐感受加深了,整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都会变得积极向上许多。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你看那些广场上天天跳舞的大爷大妈,是不是都像游击队找到了组织一样整天都那么乐呵,那种精气神,是今天日常丧的年轻人们该去多学学的。
通过做喜欢的事你会找到乐趣,那么剩下的留给迷茫,空虚和焦虑的时间就很少了。
人生的意义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
梁文道老师说:“我们的人生是一个对于自己意义价值肯定和追寻的过程。”我们要有怀疑一切的态度,也要用发自内心的思考和沉淀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人生立定。”
而后窦文涛老师又补充道:“其实人生本来就没什么意义,只是一系列偶然行为的交叉组合关系。而人这种动物的本能就是寻找意义,无论对于什么事总要找到一个自己能够接受的理由,理得了,心才会安。”
所以如果说人生一定有什么意义那大概是对于自己所坚信的东西不断的寻找。
最后想说的
前段时间“最后一批90后也成年了”成为了网络上的热门话题,90后们也开始怀念青春,让人不禁感叹时间流逝如覆水,白驹苍狗追不回。
曾经唱着《不想长大》的那一批人长大了,我们也开始看不懂00后的世界,感叹自己老了,世界永远属于更年轻的一代。
虽然经常被诟病为垮掉的一代、佛系青年、娇生惯养抑或是不好管教。但在自己心里我们一直是热情,向上,积极,有主见,有思想的很好的一代。
引用暴走大事件里的一段话:
“如果要给绝大多数的80、90后一个整体印象
我可以这么说
他们是刚一就业就被延迟退休、干二十年都买不起房、结不起婚却每天努力工作的一代人
他们是吃着各种黑心食品长大却每天还在茁壮成长的一代人
他们是顶着恶劣的就业环境、自然环境顶着高高的房价、住在北上广的出租屋里却没有怨天尤人口每天还在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想要生活的一代人
如果谁硬要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
那也是被现实压垮的。”
这决不是什么强词夺理的辩白和自我感动的说辞,而是无数中国年轻一代当下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们从不按照谁的期望而活,也不指望成为另外一个人设。
我们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试探习惯,并努力不被这个世界改变。
有些东西,言语无益,只能给时间一点时间。
岁月如歌,我们踯躅前行,未来还未到来,我们边走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