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总有一些特殊的经历会让我印象深刻,那些时光或者瞬间不仅让我时常回味,还时刻提醒我,这就是我,这也是我现在为什么会在这里的原因。
小学——害羞的我
有一段时间,我异常害羞,特别胆小。我还记得那时候学生手册上班主任给我的评语“该生学习成绩良好,乐于助人,但是十分害羞,一起来回答问题就脸红”。其实我也不记得为啥害羞,可是当时让我起来回答问题真的是要了我的命。我无数次在心中默念“不要叫到我,不要叫到我。”要是不幸中招就完了,因为只要我一站起来,我就会支支吾吾,吞吞吐吐说不出话。
事情的好转完全要感谢我的母亲,她从生活入手,让我走出去,去尝试,她总会给我布置点任务,比如让我一个人去菜场买菜,比如让我一个人去银行存钱。这些东西,我从来没有做过,那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真的让我磨蹭了好久,想方设法都想拒绝,可最后还是拧不过母亲大人,只好乖乖答应。
而只有当我真正去尝试的时候,我才发现,喔,其实恐惧真的是纸老虎,当你真正决定去做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帮你。我也在不断地尝试中收获了自信,再也没有在课堂上因为回答问题而脸红,就算不会的题目,我也会告诉老师“对不起,我不会这一题”。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尝试的好处。
中学——自卑又自负的我
青春期,渴望得到更多关注,又害怕别人发现我身上的自卑点。初中语文课,老师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刚开始,我还和大家一个节拍,可是读着读着,我就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了。老师经过我的旁边,问我,为啥不和大家一样。我的回答是,因为他们读的太慢了。那时,我觉得,课文如果像他们那样机械的,毫无感情地读的话,真的很可怕。
到了高中,我更加积极,最喜欢的就是语文课。一次老师说请谁来把这篇宋词读一下,我噌的一下就举起了手。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读了一遍,用一种特别有感情的方式,气势豪迈。我这样的读书方式,换来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但是,有一个人却站在了我这边,那个人就是我的老师。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不要笑,诗词就该这么读!这让我明白,当你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时候,就一定要坚持自己。
大学——风一样的活动达人
上大学后,感觉就像是脱笼的鸟,终于自由啦!我把时间都放在参加各种组织和活动中去。学生会,参加!班长竞选,参加!篮球队!参加!广播台,参加!歌唱比赛,参加!我只有一个念头,怕啥,反正刚来,谁都不认识我!
就这样我开始了各种尝试,也不管这个东西我适不适合,都当做锻炼自己的机会还记得学生会选拔的时候,我就是用一首岳飞《满江红》征服了学长学姐们,因为我够有感情,也够脸皮厚,别人的笑丝毫影响不了我。
英文歌曲比赛的时候,选了一首不熟悉的“You raise me up”。快上场的时候,歌词我还没记全,结果可想而知,我当着一整个报告厅的人,唱着唱着就忘词了,又不能马上下去,只能尴尬的跟着哼,还得用肢体动作去掩饰我的紧张。一结束,我就赶紧溜了。
另外一次舞台剧大赛,我们队排练了很久,故事的内容大致是一个父亲请他的一个医生朋友把他的器官换给他的女儿,我作为他的朋友深知这会很大程度伤害他的身体,但是经不住他的下跪请求,还有同为父亲对子女的爱的理解。当时台下漆黑一片,我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上面,没有人知道台上的我早已汗流浃背。我们完全投入进去,声情并茂地表演,仿佛时光都凝固了,能动的只有在表演的我们。当灯光亮起的那一刻,台下掌声雷动,我知道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
可能,几年后,这些出丑或者出彩的时候早已不被人记得,但是它们告诉我,想要闪耀,首先要准备充分,还要投入自己所有的激情,不要害怕,勇敢去经历,去发光。
现在——我想要成为什么样?我想要去哪?
“我是谁?我在哪里?”这两个问题代表了我们的今天,而今天的一切都是我们的过往经历造就的。那些光荣与狼狈,是我们的宝藏,是我们用力活着的证明。那么将来呢?我想要成为谁?我又想要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