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参加了小桃的21天读书营,我想我是读不完这本书的。
之前读的书文史类偏多,大都辞藻讲究,行文优美,而这一本《学习之道》是相对比较枯燥的脑科学原理,加上又是译本,刚开始读的时候生涩乏味,一天读不了几页,若是往常,怕是要弃书而逃了。而这一次参加了读书营,有小目标app督促,扣钱倒是次要,主要是怕辜负了自己当初许下的愿心,如果轻易放弃,得到一个失败的结果,最大的损失就是内心对自我的失望,所以对自己说,咬着牙也要读完它!
事实上,第18天,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记了21页的笔记,坚持本身就给了我最好的回馈。
说说读书体会吧,这是一本解析学习原理的书,告诉你大脑是怎样汲取,储存,读取,运算知识的,切入的角度是数学和科学,但是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领域。事实上,基础认知是通用的,就如中国文化中的“道”。
借由读书心得来厘清一下知识点:
1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当你打开番茄钟,开始一个25分钟左右的全神贯注的学习,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专注模式。当你感觉疲倦或者遇到障碍时,可以起身去做一些譬如洗澡,散步,冥想,跳舞,绘画,听音乐,甚至睡觉,这时你便进入了发散模式。
看起来你是在休息放松,但神奇的发散模式会在后台继续运行,宇宙能量正在给你的大脑充电,并赋予它神奇的灵感,当你结束发散模式,元气满满的回到书桌前时,你也许会发现,之前困扰你的难点豁然而释。
这两个模式可以交替进行,就好像造房子一样,你做好一块砖,垒好,砌上水泥,然后安然等待水泥干燥加固。又或者你是一个园丁,种下知识的种子,翻土浇水施肥后,等待它慢慢破壳发芽成大。
2 组块
你可以用很多比喻来类比组块的概念,我感觉它像菜谱。当我们是一个厨房小白时,如果想要做一个面包,那么就要从头学起,各种琐碎的知识,用什么样的面粉,什么是高粉什么是低粉,用什么样的黄油,植物黄油还是动物黄油,各种材料的配比,如何揉面,整型,发酵,烘烤,北海道土司和全麦土司,有馅还是没馅,那些细细碎碎的配方,手法,步骤,时间控制,刚开始会让你手忙脚乱,错误百出,你的第一个作品往往还是失败的。但是如果你有决心和毅力每天做一个北海道土司,做上一个月,你就能扔掉那些配方步骤说明书,材料份量信手拈来,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你甚至不必去费劲考虑下一步要做什么,哪些细节需要特别注意。你就好像一个稳定运行的程序一样有条不紊的运作,直到面包出炉,满室喷香。这时,这个北海道的制作过程就成了一个组块,它被安放在你的脑海中,随时读取,随时轻松实施。鱼香肉丝,红烧肉,佛跳墙,每一个菜谱,每一种制作方式都是一个组块。
组块是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组成的集合。你要做的就是不断重复,不断精进,不断操练,把所有细碎整合起来打包,需要时提取使用即可。
3 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用电脑能很形象的诠释这个概念,工作记忆=内存,长期记忆=硬盘。
组块概念里提到的学习操练过程就是工作记忆,这部分需要反复的揣摩练习,形成组块后,它就成为长期记忆,挪到硬盘区,不再占用内存,这样你的大脑内存就可以运行其他任务。当然你必须经常的去提取回想实践这些长期记忆,这样脑部相应储存区域的颜色会加深,这个知识组块就根深蒂固的被吸收在你的大脑中。
单纯的看书效率很低,看完一页或一章后,可以闭眼回想重点难点。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叫“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教”,你可以试着对你的同学朋友复述学到的内容,以厘清加固概念。
对于很让人头疼的拖延症,我觉得《微习惯》这本书中提供的方法不错,就是just do it ,别去多想任务有多繁琐艰巨,做一下都好,重要是开始做它。今天我用英语流利说学新的口语,刚开始完全懵,一点也听不懂,更别说开口跟读了,恼火的想放弃,深呼吸一下想,好吧,那就索性不跟读,先听一遍前后文,猜大概的意思,然后记录例句,一个一个单词的抠,再跟读,就好很多了,明天继续死磕这部分,相信每天都会越来越清晰流利。当着手开始做这件事时,自然而然会多做一点,再多一点,慢慢就有惯性带着继续下去了。
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工具和小技巧来帮助学习,比如任务清单,我们很熟悉的番茄钟,如何对付考试中的发懵,非常实用的记忆宫殿法,我翻了一下读书笔记,书中的内容光靠一篇读书心得是写不完的,这是一本读起来略枯燥但是实用性非常强的大脑使用说明书。
而当我们读完这本书,做了详细的笔记,一切都只是开始,接下来就是反复的去回想,去使用,直到所有一切被整合成组块,进入我们的长期记忆。
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李笑来老师的金句,如果有一天你明白了这句话,就和我们一起来读这本《学习之道》吧。
最后感谢小桃的读书营,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读书氛围,彼此督促分享,每一天,我们都行进在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