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熟了
上班的时候经过集市,恰逢赶集日,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应季的蔬菜、水果被摆在街道两边,熙熙攘攘的人群走来走去,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讨价声充斥在耳边,一路向前,眼角余光发现一个老人默默蹲在一背柿子前面,前面几乎没有人。仍不住惊呼一声,柿子熟了。脚步不由自主向老人家面前移动。走进一看,原来老人家面前的柿子个头比较小,怪不得买的人不多,问问价格,才一块五一斤。柿子摸起来硬硬的,问了问老人家,老人家说可以直接吃,于是拿着袋子捡了一小堆,称好带到办公室,同事们觉得柿子个头太小,都不太愿意吃,只能丢在办公室,自己想起来了偶尔削一个。
其实关于柿子的认知我一直是迷惑的。小时候在农村,勉强填饱肚子已经很不错了,父母从来舍不得花钱去集市上买水果,吃的水果几乎都是自己家种的。因为自己家没种柿子树,只能眼睁睁的看见其他小朋友吃柿子。等到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同村的阿姨摘柿子,看见母亲路过,随手给了母亲几个,母亲舍不得吃全部都带回来了,拿给我说现摘的,吃吧。掩饰住满眼的惊喜,摸摸柿子有点硬,问母亲这个可以直接吃吗?我记得我曾经在书上看到“吃柿子拣软的捏”,记忆中那些小朋友说柿子摘下来要在坛子里捂几天或者在泥巴里捂几天才能吃。母亲说这个是新品种,摘下来就可以吃。狼吞虎咽的吃下去,感觉脆脆的,夹杂淡淡的甜味。那是我第一次吃柿子,没有期盼中好吃,但还是被我吃光了。虽然不再对柿子向往,但是也让我很疑惑,书上为什么说吃柿子要捡软的捏?为什么之前那些小朋友说柿子要捂一捂?捂一捂的柿子是不是更好吃?没有谁回答我,因为父母亲也没有吃过。
第二次吃柿子是去读大学,来到市里表姐家,表姐从冰箱里拿出一个柿子给我,是那种大个的,软软的,没有果核,拿在手上生怕一使劲就捏坏了,撕掉表层的皮就可以直接吃,一口咬下去,感觉不需要嚼就直接被我咽下去。吃完了一个还想再吃,但是却不好意思说还吃一个,第一次发现原来柿子真的有软的,真的有我喜欢吃的软柿子。等到工作之后,接触多了,才发现有的柿子可以直接吃,有的柿子需要捂一捂去掉涩味。有的柿子有果核,有的柿子没有果核。尽管现在选择多样化,选择哪一种也可以随心所欲,但是再也没有儿时的那种惊喜和期盼。
PS:现在的我还是喜欢吃那种没有果核的软软的柿子,到超市看到也还是仍不住下手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