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燕坊古村半日游
什么样子的村子可以称为“古村”?从小到大也曾陆陆续续的走过一些“古村”,它们给我留下的大多数印象是:刷着朱红漆的大柱子,挂着喜庆红的大灯笼,原木色的桌椅。翻新的仿古建筑里真正的“古”其实也并没有剩下多少。所以今天用半天时间走过的燕坊古村,我体验到了不一样的“古意”。
一、古村里的陶艺大师
这一次燕坊之行,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拜访古村里的一家陶艺大师。可能是故事读的太多,对于“大师”这一类人,我潜意识里觉得应该是胡子花白的怪脾气老头。当然,生活与故事总是有出入,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反着来的。历经波折找到目的地见到在古村里的三位“陶艺大师”都是帅气的大哥哥。我们刚到的时候他们都在专心忙着手头的工作,整个画面安静的让人难以感觉到时间的流动。外面的阳光照不太进来,所以里面安着两盏灯。柔和的光晕下,人的面庞也显得格外沉静。
蓄着胡须的帅气老师看起来很像一个90后,那就暂且先称他为“90后老师”吧。90后老师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的工作环境。“木叶天目”在他们手下呈现的美轮美奂,透过水仿佛是一片叶子在漂浮着。在他们的厨房里所有的餐具都是自己制作的,餐桌和烧烤架摆放在一个露天的环境里,四周都是樟树,刚刚好留下了一大片阴凉的地方。90后老师说他们自己做饭,真是令人羡慕啊,多少人梦想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一间小院,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二、走“后门”的木雕大师
此“后门”非彼“后门”,它就是字面上的意思。90后老师说他的隔壁是一家木雕工作室,所以带着我们去参观一下。因为这家木雕工作室要从后门才能进去,同行的姑娘小F没放过同我们开玩笑的机会,称我们为“走后门”。
木雕大师大学学的专业据说不是木雕,似乎是和环境设计或是园林什么有关吧。我们一进去便被他的一个小阁楼吸引住了。整体的视觉效果非常好,一层楼中间的位置挂着一个“箩筐”,有些年头的竹篾。木雕大师的工作室里面也摆放了很多作品,房间的每一个转角之处都有一个大木雕,木雕上刻着栩栩如生的人。我最喜欢的一处设计是一个木雕瓶子里插着几根枯枝,摆放在一个小茶几上,后面是一片月白色的墙,墙上挂着“一夕”。柔和的灯光照下来,整个场景都极具禅意。
我想,他们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匠人”吧,有一颗匠心。
三、柚子花香的燕坊
随车回到市区后,总感觉柚子花香还在衣袖间萦绕不去。
行走于燕坊古村,淡淡的柚子花香飘在每一个角落里。脑海里不自主地浮现出那些出现在故事里走在百十年前背着箩筐的小姑娘,回头向娘亲喊着要去哪里割草喂鱼,娘亲头也不曾回的便应下……当然,我不曾见过这些场景,只能默默在脑海里想象故事里姑娘的一颦一笑。小F对另一个姑娘小A开玩笑说:“小A,要是你住在这儿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小A是一个路痴,这儿的小路约摸着也就两人宽,加上高高的房舍,绕了两圈仿佛自己进入了一个迷宫。
行到一处,一堵颇具年代的石墙立在道路边,上面的白灰也大片大片的脱落掉了,轻抚上去,黄泥砖粗粝的磨手感很是特别。墙的另一边一根野草估摸着费了老大的力气终于冒出了头,顶上开出了一朵淡紫色的小花,孤孤单单的但却也不显冷清。
路过“念慈居”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好放下手中的茶壶,朝我们这一群“游客”望了一眼。“念慈”,细细的咀嚼这两个字,颇有些岁月静好的意味。门后匆匆一瞥的老奶奶竟让我生出了些许想从头回去再看看的念头。
对了,还有“水木清华”。90后老师说这个“水木清华”与清华大学还有些渊源,曾经它的主人参与了清华大学的筹办。屋前不远处是一口大井,据说一村子的人用水都在这里。
带着一颗心去一个地方,往往能够比别人多看到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