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绘画史》4:2018-04-03

山水人物及庭院人物

图片发自简书App

山水人物

南北朝:

情绪受感于自然而诉之于创作,丰富艺术作品表现内容

早期:

《洛神赋》人物各居其位,山水与画中人物情绪相呼应和,情景交织

8世纪:

山水旨在配合人物,烘托

《明皇幸蜀图》

突兀无比的山岩旨在烘托主要人物,以配合流亡皇帝的悲愤心情。

图片发自简书App

内容:炫灿的景致,树木,萌发着鲜绿的叶子,缀开着花,倒像一幅欢快出游图。

赏析:

画家并非全部解说图里故事,而是将山水与故事取得和谐,为人物活动布下布景。

木桥——将这部分画面引向下一部分


五代与宋期间:

① 创连贯山水画的画法——“空间小单元”。

② “平远”构局——平旷陆地或河水上展现无际视野。李成、董源时达到极致

*赵翰

评价: “虽在朝市风埃间,一见便如江上,令人褰裳欲涉而问舟浦溆间也。”

《江行初雪图》

图片发自简书App

内容:行于一片萧瑟暗淡的河水上,徘徊于边角锐利的河州间,体验茅舍舟内渔人辛寒生活。

渔人蜷缩在捕鱼台上,一块草席遮挡风雨。风拂过弯折了芦花。远方空茫河面掠过一叶扁舟,两名舟子撑蒿,舟中坐着服饰华丽的过客。

赏析:疏离感增加孤寂气氛,也强调各个单元虽在画中疏疏落落,却是细腻无比的经营位置


空间安排,形式组合,比例准确

*赵品山

《八达游春图》

图片发自简书App

特点:线条明爽,色彩绚丽

赏析:

① 以最明确姿态展现一组人马,简化布景,回栏切出庭院的边界。

② 两棵大树,一块奇石,一截棕榈屹立在因回廊转折而造成的圭角旁。

③ 七位显达骑在马上,围绕着正挥起鞭子的第八位——是皇帝?


《折栏图》

图片发自简书App

故事:汉成帝,忠臣朱云,反面人物张禹(成帝老师)。朱云对奸臣张禹深恶痛绝要求成帝斩张禹,成帝大怒之下反令斩成帝。朱云攀栏力辩,要求皇帝将其仿先前忠臣先例,就地处刑。皇帝为其意志所动,再加辛庆忌(左将军)求赦,皇帝最终将其豁免,并令折栏保持原状,以为戒念。

内容:高松的枝干围出皇帝为中心人物。两块被水侵蚀的凹凸多孔的庭院大石分立在两组人身后——加强人物所显露的意志感。辛庆忌独立在众人面前;张禹畏缩在皇帝身后

风格:历史剧,线描生动准确。


11世纪绘画

人与自然关系:

人在自然中像过客一样漫行,或在最令人敬畏、神志恍惚的景色中追寻个人目的。即便臣服于环境的严苛和敌意,也总能保持某种自给自足的精神风貌。自然在他们身外,也在他们的控制力之外。忧思个人的悲剧,不知不觉受周围环境影响

《柳荫高士》

图片发自简书App

内容:画中人疑为陶渊明,坐在貂皮毯上,形态闲逸,头垂在两肩之间,前面地上放着一碗喝了好一阵子的酒,一卷白纸,不久将写上盘旋胸中的诗文。

赏析:容颜冥想着,眼睛眯索着,正是沉思的表情。

弯曲的柳树在上景圈围出人物,更增加啊内省气氛。柳树——反映诗人唯美心境


12、13世纪绘画

弥漫近乎西方浪漫主义态度——经验感受主题的艺术创作成为被人努力追求、颇及修养的消遣。

*马麟

《静听松风》

图片发自简书App

内容:画中唯美文人自觉不能享受画中微醺诗人的真正舒逸,他僵硬坐那儿,保持倾听,斜眼瞧着身旁侍童。

赏析:线条柔美的山石、溪流、远山,完美无缺的松树,都是他心中之景。

在画中,他被自然本身包围着,也被他自己投射于自然的情绪包围。

自此之后,人与世界之间的古老对话,如今两边都有人类一人支配了,于是成为一种独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