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我的几个前同事们在群里闲聊,因为有一段时间大家都没在群上联系,有个同事开始问起了大家最近的现况怎么样。
她说:“最近我都要在新公司里面忙成狗了,天天都忙到不行。晕~不过在这里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呢。”
另外一个同事是我以前主管,她还在前公司上班,说:“忙一些挺好啊,我总觉得我要烂死在这里了,现在的工作还不用动太多脑子,还算挺轻松的。”
于是,我突然又回想起了自己过去那段在公司里面的日子。
另一个同事呢,去年研究生毕业,从前公司离职之后去了上面的集团,说“现在也是忙到飞起了。”有个同事说,“集团也会这么忙哦?”“不,只是因为现在的我在打杂,专业打杂。”
然后我开始默默地说了一句:“我们现在的老板,几乎每天晚上都在陪着我们一起加班。”他们说,“哇小欣,你们家的老板好拼哦。”我心想:是啊,创业公司,哪有一家公司不敢这么拼的呢。
忽然之间,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原来已经和过去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对比。
过去,我们同在一家公司,一起目睹着公司的诸多变化,一起浸泡在同样的环境。难得的是,在这几个人当中,我跟另外一两个同事跳了出来,去到了一个跟以前完全不同的环境当中,虽然要经历这个转变的过程很苦、很累,但是,起码我们这几个每天累并紧张充实着,在工作技能上还有无限多能够提升的空间。这也是自己真正期待的成长。
2
进入新公司之后,现在面临着最大的考验就是:要逃离自己过往的舒适区。
并不是因为过去选择了生长在舒适区里,而是过去渴望逃离,却被环境影响导致习惯了在舒适区里面生长。
自从来到这里,我学到了很多,工作的锻炼,同事老板的言传身教,还有自己对生活节奏状态的改变。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下来,所有感受和体会到的东西似乎远远比过去大半年里学到的东西要多。
我开始学习安排着自己每一天的工作时间计划,统筹着每件事的情况和推动;甚至,我开始决定倒逼自己要早起,在原本已经很有限的每天里做自己更多的事情,比如,把过去的课听起来,把书也慢慢看起来,把文章陆续写起来,引入思考和时间目标的规划,从原来的无指引状态中开始有计划地成长。
我觉得自己还是正处于一种初生的状态,没有好的环境栽培,就会很难让自己成长;既然过去做得不到位,现在遇到了一个比较不错的环境,就要抓紧机会坚持行动。
3
过去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校为了培养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优秀习惯,会硬性要求我们在每天晚修的时候写下自己的自习时间计划。结果这个做时间计划的习惯,让我从初一到初三延续了三年,在这三年里面,因为有这种规划和目标的驱动,我在班上和年级里都一直能保持着良好的成绩。尽管当时的计划只不过是每天给自己的功课做时间安排,但是却能让我清晰地了解自己完成作业的效率还有每门课程学习的效果程度,知道哪些地方的知识点薄弱还是掌握,从而让我更贴切地制定给自己的学习规划,在很多考试中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
但是到了高中之后由于没有了学校和身边同学的督促,这种习惯就慢慢丢失了,直到高考上了大学,也没有把它一直延续下来。所以,很直接的反映也就是,我的高中读书排名和成绩便没有像过去初中的时候那么好了。
这种定时间定目标的习惯,一直到现在没有再拿出来,但是如今工作带来的思考让我深刻的意识到,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有目标和计划,没有目标,便完全没机会实现。所以我在重新开始思考着自己现在的目标,并且让每一步过程都尽量变得具体化。
4
过去有很多人总会认为,做好一件事情,是要先学习好再去实施的。很多人对边学习边做事这做法并不赞同。包括我在内,因为总会担心这样事情做不好。其实并不然,受到了古典老师的书《拆掉思维里的墙》和采铜老师的《精进》里面的启发,如果我们想要做好一件自己期望的事情,除了不断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个过程中随时输出,只有输出,才是对自己做输入的最好方法。如果总是担心事情做不好,那么就永远都不会开始第一步了。于是学习后的效果,又能从何而来呢?工作也是如此,心中的想法不去实施,也就永远只是想法,并不会得到实现,连试错的机会都没有,更不要说成长了。
5
刚才看完了阿何一篇更新的文章,碰巧就是说起逃离舒适区的,不是逃离了舒适区才会成长,逃离之后开始习惯起来了才叫做成长,所以应该叫扩大自己的舒适区。我觉得他提起的这个话题能够让人对过去习惯知道的“要成长就要逃离舒适区”进行反思。你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