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本不错的书,不过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这样认为。但那又怎样?于我而言,它就是一本印象深刻,意外相遇,拿起又不愿放下的书。
不知道你是否偶遇过给你特殊感觉的书呢?
这本书主要告诉我三点:
第一,人可以战胜自己的恐惧并指引我去看《正念的力量》这本书;
二,它告诉我不要仅仅相信眼见为实,不要轻易去评判一个人,要试着去了解行为产生的背后故事;
第三,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人的念头还是鬼更可怕?”&“鬼,从何而来?”
伤害往往是无意的。有些你觉得无伤大雅,无暇顾及的举动,其实对于别人,特别是对于无辜无助的孩子来说,未必如此。
书中这一段话打动了我:
如果仔细倾听被遗忘的角落,会听到每一株小草都有微小而洪亮的声音;如果向着尘埃俯下身去,会看到每一只蚂蚁都有着卑微而坚强的微笑。
《十宗罪》讲了十个鬼故事,恐怖与惊悚的情节画面让我莫名紧张害怕。据说《十宗罪》是中国版的《犯罪心理学》,它是在真实的变态恐怖凶杀案例基础上进行改编,根据推理与剖析,拨开层层迷雾,透视人性的善与恶,正义与邪恶……
社会底层的挣扎,人间的罪恶,到底谁才是审判者? 变态者觉得他们拥有天命。在变态者看来,杀戮是一种拯救。然而他们为何如此嗜血变态?扭曲的心理究竟是先天的,还是社会造成的?十起变态恐怖凶杀案,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每一个都是曾被媒体严密封锁,大众讳莫如深的奇案大案。公厕女尸、有鬼电梯、蔷薇杀手、鬼胎娃娃、恐怖旅馆……以及轰动网络、骇人听闻的红衣男孩案,案情均极其恐怖变态。步步追查,步步惊心!
关于这方面的书东野圭吾的作品普遍被认为很棒!日本小说家夏树静子的《与手枪的不幸相遇》和连城三纪彦的《一朵桔梗花》也值得一看。
我差点儿与这本书擦肩而过。
去年我跟几个分散在各地的朋友一起去云南旅游。由于我回程的机票比她们晚了半天,大家一大早就赶飞机去啦,留下我一人在丽江抬头望天,百无聊赖地想着:“该看的风景都看过了,我要如何度过剩下的大半天呢?”
后来我决定出去随意找一辆公交车,让它把我送到任意一个地方,我顺路看看沿途的风景。主意一定,我便背起包包离开了客栈。
经过一个多钟的车程,我竟然被送到某个离学校仅有100多米的地方。恰逢周末,又是下午一点时分,校门口只散落着几个小吃摊。我就近买了点水果后,撑着伞走进了学校,庆幸没被保安大哥拦住。
进去之后,我发现这是一个中等职业学校,十分钟左右,我慢悠悠地逛完了整个校园也难得见到四五个学生。云南一点多的室外让我觉得晒,我寻思着找个凉快的地方待会。
一转身,我发现一栋教学楼,心想:应该有开着门的课室让学生自习吧。哈哈,不出所料,才上二楼,我就看到有个课室的门半掩着。我怯怯地推开,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整齐排放的座椅,墙上贴着课表,班规,黑板报,这些让我仿佛回到了高中时期。我忍不住偷偷翻了放在课桌上的书,好有亲切感啊。
最后,我选了靠门的最后一排坐下,那桌面上摊着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十宗罪》。
若是自己去买书,我是不会选它的。因为看封面和简介,自我感觉有点惊悚。以往对于这类型的书,我基本是拒绝的。因为恐怖的情节会让我产生画面感,吓到自己。
当时的我是又惊又好,正如我对《传奇故事》的感觉,每次都很想去了解故事背后的真相,可是看的过程&看后又会害怕,不敢去上厕所。
我最终还是好奇地翻开了这本书。在看书的过程中,有些画面确实让我害怕,开始感觉在这个异常安静的课室里,背后突然有脚步声,吓得我甩下书跑出去逛了一圈,才鼓起勇气回去看完书。实在是因为故事很吸引人想知道后续发展……
这就是我与这本书在丽江偶遇的故事。这是一本我偷看到的书,想想有点不好意思。不过真的很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书,因为它告知我一些东西,比如:人可以战胜恐惧,人性的复杂……
书是我的好朋友,它教会了我许多宝贵的东西。我真的感谢成长路上有书相伴。
以前看过一句话: 爱看书的孩子,人品总不会太差。
好的书都是名家智慧的结晶。书中的各种故事,总是在不经意间将人生道理、行事规范悉数告知,以最不让人排斥的方式。
爱看书的孩子,情商总不会太差。
好的书告诉我们如何面对各种情绪,也让我们见识到各种书中人物(动物)在面对各种情境时如何应对和处理。有个心理学博士说,情商即经验,而看书的过程,正是迅速积累经验、提高情商的过程。
昨天在公交车上看到董卿拍的关于《朗读者》的一段小视频,里面提到的几个小问题让我印象深刻:
读书需要舒适的环境吗?那是谁在冰天雪地的室外手捧一本书?
读书需要安静吗?我曾经在热闹的操场里读书。
读书需要光吗?盲人正在用盲文读书。
读书需要阅历吗?一个小孩读书读得津津有味。
读书需要手握一本书吗?触手可及的报纸,杂志……难道不也是可读之物?
关于这本书,我还写过一篇文章 《你为什么害怕鬼?》https://www.jianshu.com/p/dac19b636d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