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页属于传统广告物料,几乎是随着这个行业一起诞生的。
网络和手机不发达的年代,地推(单页)与报刊、户外一起,算是撑起行业流量的三大台柱,这是以前的事。
换句话说就是,现如今,单页其实已经半淘汰。但这并不意味着,从业者不再需要学写单页。它的意义依然重大。
第一、项目永远需要自我介绍。
而单页的本质是项目的自我介绍。
单页这种呈现形式已经落后了,但是“自我介绍”必然会以其他的形式呈现,如:推介PPT、微信推文、展架、礼品……
哪怕是120字符限制的微信公众号简介,那也是“自我介绍”,也是单页的变种,只不过是袖珍版本罢了。
为什么项目永远需要自我介绍?
因为这是客户对项目的“第二眼”接触。
第一眼,从得知案名开始。垂直门户网站上的热门排行、朋友或者中介的热情推荐,乃至于亮眼的推广主题。
总之,第一眼是已经吸引了注意,但也只是注意,除非客户计划一周内把房子买了,大部分情况下,这种注意还不足以吸引他前往售楼处。
来访量是行业里衡量营销效果的重要指标。
因为一旦来到了现场,销售员的武器就不止广告一种了。一切观感、氛围、试探、博弈……种种因素交织起作用,大幅提升成交概率。
虽然不能说来百分百会买,但让人买,几乎必须得先让人来。让人来,正是第二眼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不搞活动,不发礼品的情况下,靠什么能让人“来”呢?
说起来也简单,其实就是需求。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废话,因为经济学说了,有需求就有供应,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没广告什么事儿了。
经济学不会告诉你,并不是每一个消费者都全知全能,否则不会有买完后悔的人,不会有消费者维权,也不会有品牌粉转黑。
大部分人并不了解或至少可以说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需求。
如果说理想情况需求百分百被满足,
那么现实里,就还有以下n多种不理想情况:
/60%的需求被满足,但等不及了,勉强成交了。
/只有一半需求被满足,但另外一半需求发生变化了,且正好能被满足。
/看过很多项目,发现无法完全满足需求,选了满足了80%,知足了。
/最初的需求满足了60%,但其它的需求被满足了120%,感觉划算。
……
说到底,单页要吸引人来现场,讲得只有一个道理:需求和供应精准对位。
打比方,项目园林景观做的好,但地段差,但客户的第一需求并非居住环境,但你因为项目园林好就在单页上用了很多篇幅。这就属于需求和供应不对位了。
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你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
/多数项目受制于预算,出于通用性,会拟定一个标准化的需求优先级排序。第一板块区域,第二微观地段,中间可能是交通、教育、物业等等,最后用户型来压轴。归根结底,这还是在追求供应内容与最大基数需求的对应性。
/严格意义上说,项目每一种产品,都对应每一类客户,从而对应每一类需求。项目应当按照产品类型细分去创作不同的单页,应该当做基本原则来遵循。
/有时,自己看自己项目会当局者迷,你认为的优点卖点,也许客户认为根本不重要。但你写单页时,还是供应本位,而非是需求本位。
项目需要“自我介绍”的第二个原因在于:
这是项目首次的“主动亮相”。
并不是说广告打出去就都能叫做“亮相”。
亮相在京剧里,是需要演员动作做完后顿一下的,有点像定妆照,台下的观众籍此看到一个完整的形象。
拿相亲打比方,客户的第一眼接触,是通过媒人介绍,关于项目的所有信息,都是出自媒人之口,是片面孤立单一维度的。
第二眼接触,也就是项目主动亮相,相当于相亲双方见面约了个饭。这是客户完整获取项目的综合形象的起点,也是项目向客户全面展示魅力的开始。
这里面的讲究就多了,举几个:
/遮瑕,人总会缺点,客户不傻,缺点怎么说?不要掩盖,而是要有合理的解释。身上有伤疤,你说是见义勇为留下的。楼栋排布不是正南北,你说项目冬天的时候,楼下早晚遛弯不会阴冷。这都算是合理解释。
/化妆,化妆是虚伪+颜值。虚伪是人际交往润滑剂,颜值即正义。主动亮相里的化妆在于形式美感,美术最重要。文字上形式美感,比如规整的字数、错落的长短句、详略比例的调和等等。在选择太多的时代,化妆并不能人更信任你,但至少能让人第一眼看见你不反感。
/投缘,投其所好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萍水相逢成就高山流水一段佳话的,少之又少。大部分的真相是:有一方投你所好而已。所谓向下兼容的意思是,你的level有多高,决定了你能让多少人以为你是他的知己。客户喜欢听什么,就讲什么话,喜欢以怎样的方式讲,就以怎样的方式讲。
揽胜给《海绵》写的楼书里有一句: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经说过:‘黄金海岸是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不知道为什么最美的海岸会有八个,但黄金海岸确是这八个中距离北京最近的一个。”
海绵的楼书是2007年左右写的,当时有钱有闲还有远郊度假需求的,都算是精英中的精英的。这种客户大概率是熟悉《中国国家地理》的,这种“最美八大之一”小玩笑,大概率是真的能让这种客户莞尔一笑的。黄金海岸的美和近,有很多种表达,但用这种表达,双方的格调就对味了,这就叫投缘。
/附加值,相亲的时候,穿着睡衣拖鞋,跟西装革履顶着打了腊的头发,给对方的感觉一定是不一样的。骑电瓶车跟开玛莎拉蒂也是同样的道理。附加值,就是身外之物,给对方赋予的印象氛围。其实,就附加值的呈现而言,销售员的接待更典型。单页的描述里不需要很多,但也可以有。
单页创作中附加值的问题,核心是要有分寸尺度。
比如,中式合院的产品,你当然可以谈传统文化。谈回归、渊源、家风和传承,皆无不可。但如果只是面积不大的高层,预设首次置业的客户,谈文化就高了,还不如认认真真讲讲家庭幸福感。
第二、营销永远离不开对本体的研究,而且越深越好。
营销的本质,有三个要素。
一头是对产品本体的理解。如果服务对象是品牌,当然也还要包含对企业和行业的理解。
一头是对客户的理解。客户并非孤立的人,而是融入在社会关系中的个体,那么社会环境、家庭关系、个体偏好也都在这个范畴之内。
中间是借势。营销从来不是一种创造,而是一种联系。它不解决从零到一的问题,只解决让一能够发挥一百一千乃至一万的问题。营销中所有的分支、环节、手段、方法,但凡是有门槛有难度的,都在做同一件事,即:创造联系。
在这三个要素里,单页的写法,至少占了本体理解这一个,做好这一个,也是单页的及格线。
第三、单页撰写是每个文案的必修基本功。
文案实际上是淘汰率很高的职业,只不过因为时间跨度长一点,不想销售员那么明显。
如果不想一直辛苦地靠码一份字赚一份钱,还担着某天突然被小年轻替代掉的风险,那你的出路一定在写文案之外。如果不是新手,相信这个道理你是懂的。
但问题在于,当你开始学营销体系内广告文案外的其他东西时,发现很艰难。为什么?基本功太差了。
单页就是基本功,基本功当然要苦练的,但仅仅是苦练的话,只能解决最初的上手问题。能写常规的单页,就算上手了,下一步要做的,是思考和尝试。
思考的是,单页创作的诸多套路,它们的通用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尝试着将某个套路,套用到其它的物料和场景里来使用。
比如说:
单页某卖点,多数我们采用总分总结构:
/第一个“总”是卖点概括;
/接下来分小点罗列,这里的每一个点,至少要分成两部分,一是事实,二是形容;
/最后一个“总”是利益归纳。
例文如下:
总:契合城市“科创”战略定位,1000亩XXX科创走廊应运而生。
分:市政8亿投入,挥毫时代蓝图;规划150万方5大园区,一期完全呈现;十余家头部科创名企入驻,英雄所见略同。项目隔路正对XXX科创走廊,被板块内高规格规划配套包围环绕。
总: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纷纷向此集中,高地红利,正在兑现。
1、
第一个“总”,得出的通用性原则是:阅读者没兴趣听你啰嗦,最好开宗就明义,直奔主题去。
对这个通用性的理解,在微信推文、领导发言稿、官方通知之类工作里,都能用得上。
2、
分点里,先罗列事实,再进行形容。这是因果律,符合人类的认知习惯,照顾大脑理解的顺序。它的通用性,几乎可以覆盖一切广告文案。
3、
最后的“总”,两个作用,一是强调,二是呼应。
关于强调,可以用在一切超过14个字的文案里。凡是在一秒内看不完的文案,都有再次强调以加深的印象的必要性,只不过这个所谓的“强调”可能并不会以重复的方式出现。
关于呼应,说是另一种形式强调也可以,但“呼应”更偏向统一性和完整性。理解这个,就明白了写系列稿,为什么总会被要求加一个小主题。
通过苦练后上手,到思考套路通用性,到尝试用在别的场景,这是扎实基本功的完整流程。
有点像教科书,到刷题,到考试的过程,即:
/教科书是基本套路;
/刷题是通用性和场景变种;
/最后的考试,是所谓的“内卷”,是完整的高阶创作。
内卷时代,同行的活儿一个比一个花,你觉得吃力。但你没意识到的是:都是文案,人跟人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你卷不动了,只是因为基本功太差了。
注: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文案万人敌」adadc10000,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