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出现的幼儿园虐童新闻,在朋友圈引起轩然大波。那些个链接,真是触目惊心,一张张图片、一桩桩事件,令人发指!
这是赤裸裸的校园霸凌,这一系列的恶行让人不寒而栗。
当我看到这一幕——被熨斗烫破的一张幼童的稚嫩的脸,我不忍心再看下去,实在太惨不忍睹……
在这样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中,媒体频繁爆料称各大幼儿园的幼儿遭猥亵、遇虐待、被强迫睡觉…作为当事人的长辈尤其做父母的,在得知真相后,内心会不会奔溃?
每一个做家长的内心受到的冲击强度不会亚于我们在观看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纪录片时的感受。
我当即联想到的是“烂苹果效应”。
在事件发生的那些幼儿园里,这些个作为成人的幼儿教师,他们是有多憎恨一切具有与生俱来的活力的人和事?
而幼儿时期的孩子一个个又是多么天性活泼、生性爱玩,以至于无一幸免地要成为他们虐待、打击、扼杀的目标。
在成人的世界里,这种种行为是玩笑、是快乐,抑或是发泄、是享受;然而在孩子的世界里,是真实的恐怖,是绝望,是痛苦,是无助,是孩子用多少年甚至用一生都没法弥合的创伤。
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年幼无知的孩子,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他们不懂如何熟练掌握自卫的技能,他们一直是家人呵护、簇拥着成长,被灌输爱的教育,被众星捧月般地抚养。
但是,当他们被放进一个弥漫着“毒心”而非“爱心”的“笼子”,他们显得如此无能,如此弱小,他们年幼到不足以分辨玩笑和现实。
然而,他们面临的恐怖、痛苦却如此真实,一个个受害的孩子,每一个他都没有外援,他们太小,以至于没有意识去联合起来发声、反抗“以类聚”的变态成人合作实施的暴行,他们很难摆脱那些困境。
直到小小的身躯、弱弱的心灵再也没有办法支撑他们走进那个地狱一般的地方——那个本该充满欢乐、笑声、友爱等种种正能量的,本该是圣洁的校园,他们哭着喊着恳求妈妈、爸爸,不要送他们进那所幼儿园。
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才慢慢浮出水面,要到太多伤害业已造成,太多祸害才得以被揭发,我掩面而泣:“我们成年人啊,果真是又聋又哑!”
一直要到虐童事件被公诸于世,被查个水落石出之日,我们才意识到要去关注自己家里的孩子,去重视跟孩子之间的用心交流,才想到要保护好年幼的孩子,是不是太迟了?
一位教师,在小朋友们的心目中多么神圣,不可亵渎,他在孩子的世界里扮演的是上帝,是神祇啊!
谁曾想到,他们会以把一个幼儿的世界践踏、摧毁直至崩塌为乐?
有哪个幼儿或幼儿的父母会去揣度他们发出行为背后的恶?
如果一群老师,是一群,不止一个,他们的心理不健康,他们心灵扭曲,他们的心理问题不及时处理好,那么“烂苹果效应”无疑会出现在千千万万个校园里,不计其数的孩子将不幸沦为“被烂掉的苹果”。
当一个自己身心都不健全的人面对比自己弱小的生命个体,当他拥有绝对的权力,他自己生命中曾经经历的所有黑暗都将通过他的恶行得到恣意宣泄吧!
按照人群里心理异常的人数比例,只要有百分之零点一的教师心理异常,对于整个教师队伍来说该是多么庞大的基数,那足以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灾难,那意味着每天有多少名孩子要面对这样的老师?
家长若不及时发现,学校若不作为——没有建立投诉老师、及时反应处理这类问题的应对机制,不难想象,身心受创的孩子将数不胜数,他们在离开校园以后,该要付出多少代价,以疗愈那些曾经受伤的创口?
被凌虐过的孩子们,是否会终生背负着黑暗、可怖、残暴的因子,就如同被丧尸撕扯、啮咬过一般?
尽管,我也是一个教师,但同时,我也是一个还还不至泯灭良知的母亲,一个严守道德底线的人。
我们知道,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家庭和社会赋予教师的权利一直很大,本来中国传统文化就强调“天地君亲师”,教师握有塑造一个孩子身心灵的力量,兼具摧毁孩子内心世界的空间,所以一个教师本身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太重要。
凡涉及教育,事关国家人才培养的事都不是小事。只是各个院校,不管私立或公立,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招聘教师时门槛过低,以至于疏忽大意,没有过滤掉虐童事件中出现的这类“渣男渣女成员”,害该校名声扫地,甚至,“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某个教师群体被冷眼相待,校园里一点风吹草动都被无限放大,被鄙夷,被唾骂。
我们当然不难感同身受,受害孩子们的母亲耳闻目睹这些事件背后真相的痛心疾首和对迫害者及其行为的恨之入骨。我们心疼那些孩子,为他们的不幸遭遇而悲痛、欲哭无泪。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在国内,这样的事件虽频繁发生,却上升不到刑事案件的层面,施暴者只要没有构成受害者重大伤残,顶多就是被开除、被罚款、向受害者及家属公开道歉,重则来个行政拘留。
可是,这对于孩子们肉体遭遇的疼痛、(尤其)心理被蒙上的那层无尽恐怖阴影来说,那样的处罚是不是太轻了?
我们强烈呼吁:
法律需完善,机制待建立。
提高包括保育员在内的各类教师的素质,提高招聘标准,抬升收入门槛。
加强法律监督,制定详细的保护未成年儿童不受霸凌的条例。
我们的社会,从个体到社会意识再到公共部门、司法干预,在防范虐童问题上,要有足够的警醒,要尽最大的努力走出“无意识”之失。
同时,我们做父母的,绝不能又聋又瞎,请尽可能地,在下班后,尽快回归家庭,跟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多了解他在离开你视线时的生活和学习状况,绝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坐以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