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及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时,人们往往聚焦于省市层面的宏观部署,却容易忽略乡镇这一基础单元的特殊作用。实际上,乡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毛细血管",在援疆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从农业技术推广到基层治理经验交流,从文化交流交融到民生项目落地,乡镇层面的对口支援更直接、更具体、更富温度。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乡镇优势,推动援疆工作走深走实,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产业造血,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经济。产业振兴是对口支援的关键抓手。乡镇援疆要避免"大水漫灌",重在精准滴灌:一是立足受援地资源禀赋,帮助发展特色种植业,如新疆阿克苏的苹果产业在浙江乡镇技术支持下实现提质增效;二是推广"合作社+农户"模式,将东部乡镇成熟的农业产业化经验移植到受援地;三是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利用电商渠道帮助新疆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江苏华西村与新疆村庄结对,引进现代农业技术,使当地棉花亩产提高30%,生动诠释了"授人以渔"的援疆理念。
人才赋能,构建"传帮带"长效机制。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乡镇援疆要突出智力支持:一是选派农业技术骨干驻点指导,手把手传授实用技能;二是组织受援地干部到东部乡镇跟班学习,开阔视野;三是建立远程培训系统,实现技术咨询"云端对接"。山东寿光蔬菜技术员在新疆乡镇驻地指导,不仅带去了种植技术,更培养了一批本地技术能手,真正实现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文化润疆,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乡镇援疆要注重以文化人:一是开展"结对认亲"活动,促进民族间情感交融;二是组织民间艺术团体互访交流,增进文化互鉴;三是共建文化阵地,丰富基层群众精神生活。浙江乡镇与新疆村庄共同举办"葡萄节""刺绣展"等活动,让两地群众在互动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架起了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民生暖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民生改善是检验援疆成效的重要标尺。乡镇援疆要聚焦"小而美"项目:一是改善基础设施,如修建乡村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等;二是提升医疗教育水平,建设村卫生室、捐赠教学设备等;三是开展"微心愿"认领活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广东乡镇援建的"爱心水窖"解决了新疆干旱地区村民的饮水难题,用实实在在的惠民之举温暖了边疆群众的心。
对口支援新疆是国家战略,也是乡镇展现担当的重要舞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乡镇干部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实的帮扶举措、更深的民族感情,推动援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天山南北绚丽绽放,共同绘就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