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处充斥着关于幼儿园虐童事件,想到10年前,手里拿到的一张DVD,就是《幼儿园》。
10年前写下了些许文字,回味一下吧。我许是从那一刻,爱上纪录片!
拿到《幼儿园》DVD很确定的说,我买这张。这部是《圆明园》后我又爱上的纪录片,导演张以庆,对他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曾经历时10个月跟踪记录武汉交响乐团的出色乐手——舟舟,拍出了一部以尊重一切生命,推崇人文关怀理性层面的作品《舟舟和他的世界》。
其实现在更多的文化产业总是侧重娱乐说,享受感官视觉的刺激,追捧所谓的商业巨作,却总是忽略了纪录片的存在,真正接触了纪录片,我才明白什么是思想的震撼力,视野的开阔性,深邃的人文精神和独具特色的思想感情,更值得学习的是剪辑的“非常规”,有悖于记录的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识。
DVD放进机器,静下心来观看,这是部让我泪流满面,让我不断深思的好电影。
影片开始: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童年似乎重新回来了,真真切切的讲述了我刚到幼儿园,哇哇大哭的样子,小班的孩子抓着父母的衣服拼命的喊着“我要回家”,吃饭要排排队,小朋友上课手放在桌子上不能乱动,睡觉的时候手拉着手,和其他小朋友抢玩具,男生会喜欢漂亮的小女生……导演用镜头语言描述着孩子的内心,拍摄的主观介入集中在每一段落的采访,一个心算班的孩子从流利的回到到后来的卡壳,那个“八百标兵奔北坡”的孩子,正是他们的看似聪明智慧,让我们反省孩子的世界到底还有多少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呢?
其实孩子是聪明的,他们知道我们中国的足球差,他们知道“开飞机,丢炸弹,炸死美国的王八蛋”,孩子们却又是纯洁的,他们傻傻的以为“爱,就是我抱着你……”
模糊的镜头里,孩子那天真的笑容,快乐的奔跑,优美的《茉莉花》,令人深思的画外音,我在思考,为什么家长会忙着去美容院却没有时间关心孩子……
《幼儿园》的同期声采访,让我看见了真实的儿童世界,镜头虚焦的变幻中,我体会了导演的种种含义。我们也曾经是孩子,现在我们在慢慢成长成熟,我们不得不面对种种社会责任感,何况关乎明天的太阳——我们每个人身边的孩子。就像导演在简介中写到:“在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记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我依旧想用影片开篇那句话作为结尾: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