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讲一位老人,大半辈子是文盲,直到花甲才开始看着戏曲频道学字。识字多了,她看了山东老乡莫言的三本半小说:《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蛙》,还有半本《红高粱》,看完之后说:这个我也能写。于是写出了《乱时候,穷时候》写她自己早年的亲历。“不怕起步晚,就怕寿命短,年轻人不怕起步晚,千万别偷懒,不下真功夫,学不来真本事。”她就是姜淑梅。
姜淑梅1937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1960年闯关东落脚黑龙江省安达市,做了二十多年的家属工。一生坎坷。60岁学认字,74岁出书。2013年她的首部著作《乱时候,穷时候》入选新浪好书榜“2013年度三十大好书”、豆瓣读书“2013年度最受关注图书”,她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篇都精彩传神,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在心里,出版之后好评如潮,赢得了无数“姜丝”,她也因此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和采访的对象。
姜淑梅一头银发,乡音不改,笑声朗朗,幽默风趣。姜淑梅说:“人家说我是熟透了的辣椒,到老了咋还红了呢。爱说啥说啥,反正就是写着玩儿”姜淑梅记忆力惊人,说起往事,人名、地名张口就来,毫不含糊,有头有尾,绘神绘色,真是一个天生讲故事的人。
姜淑梅的爹姜清车是个传奇人物,他第一个在村里办起小学,免费教书。小学办了几年,就被村民选为乡长,后来又被选为山东巨野县五区区长。后来日本侵占山东,姜清车便回乡务农了。
姜淑梅讲:“我爹教我两句话,我用了一辈子。一句是,人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向困难低头,要多动脑筋,去想办法解决这个困难。想不出办法来,你也别着急,该咋整咋整。你着急也没用呀。还有一句,不可挽回的事儿,别老去想它。就像这个碗挺好看吧,我不小心摔碎了,你再上火,再着急,它也长不上了。这就叫不可挽回的事儿。俺爹的话,这辈子,都用上了。”
姜清车晚年在黑龙江通北林业局三儿子家里度过。按山东习俗,父母去世后,儿女要给他们和骨。1996年,农历八月十三那天,姜淑梅两口子就坐着三儿子的车拉着父亲遗骨从安达回巨野。车到秦皇岛附近,迎面撞上一辆卡车,丈夫遇难,姜淑梅几近崩溃。后来想到父亲当年讲的话,她心里透亮多了。
姜淑梅说:丈夫去世后,借出去的钱,都打水漂了,但欠别人的钱,一笔一笔都还了。她说:“我爱忘事儿,可是借人的钱,我不会忘。老伴死了,该还的都还了。
姜淑梅的女儿是作家,她鼓励姜淑梅写东西,姜淑梅一直下不了决心,有媒体说,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老太太看了莫言的书后,才开始写作,其实那是附会的。老太太有点儿“活心”要写,是在莫言获奖前的2012年4月。后来,她看了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蛙》、《红高粱》。看完之后姜淑梅说,这个我也能写。
“六十来认字,七十来写书”其实这并不是姜淑梅第一次学写字。60几岁的时候,姜淑梅已经能认字,给孩子读读故事,也就够了。但是自从萌生了写作的想法之后,她便在女儿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写起来。一个70多岁的老人,每天练字读书。字练好了,开始写作,满肚子故事的姜淑梅却不知道如何下笔,从哪写起。女儿知道她从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写起,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姜淑梅不舍得用干净纸,用的都是废纸的背面,有时甚至是包装盒子。她用不惯书桌,就抱着个空果箱子,把空果箱放在腿上写,现在抱着沙发枕垫写,上面铺上枕巾。
老太太写出一篇来,女儿艾苓就给敲到电脑上,不修饰,原汁原味,贴到女儿的博客上,作家朋友都说好,有个叫马国兴的作家,把文章推荐给了《读库》,结果读者非常喜欢,于是出了书。姜淑梅说:“哪承想,俺这乌鸦娘老了老了,还变成俊鸟了呢。”
老人家说,写第一本书啊,没有经验。一开始写,都用的真名真姓,后来出书了,觉得不对,有些人很坏,但是他的后人还在,后人看了不舒服。现在再写,遇到不好的人,就多个心眼儿,给改个名字,别伤害了人家后人。
出书了,出名了。姜淑梅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女儿艾苓所在的绥化学院,邀请姜淑梅去讲座。姜淑梅一口山东话。有学生问:“奶奶,你到东北50多年了,为什么还说山东话呢?”姜淑梅说:“我23岁来东北,但不想学东北话,我说东北话,我就找不到山东老乡了。”就这么倔的老太太。
有一年过节,三个儿子围坐在她身边。姜淑梅考三个儿子,出了两道题,第一道题是:“人啥时候有劲儿?”这个说吃饱了有劲儿,那个说,胖了有劲儿,还有一个说锻炼了有劲儿。她说:“都不对,人穷了最有劲儿。”姜淑梅说,穷了,就想变,变就有劲儿,当年她逃荒到东北,就一个信念:累死东北,不穷死东北。
第二个问题:“娘最不爱吃什么?”三个儿子争着说,都没说对。当娘的说:“儿啊,你娘最不喜欢吃气啊。有人气你,你就化解啊,病从气上得,你不吃气,就不生病。不怕起步晚,就怕寿命短啊。”
“时间过得太快了,一拧打就是一天啊。”姜淑梅说。这个“拧打”,真传神! 艾苓说:“我娘有个口头禅,等我老了的时候,如何如何?她一直不觉得自己老,现在还能做仰卧起坐,一做能做三五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