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总像是身后有个巨大恐怖的东西在追赶着自己,于是拼了命往前跑也不敢停下。
有一天来了看动漫的兴致于是看了《龙猫》,突然有点好奇,你说那个庞然大物有没有可能是龙猫呢?
也许它只是在不停的追逐着自己说,别跑那么快啦,要小心别磕伤自己了哦。
停下来,去看看,去听听,那个庞然大物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可怕。
回家快一年的时间,整体的生活节奏都慢了下来。
不再每日五点早起,取而代之的是睡到日晒三竿的自然醒。
醒来后也不再是匆匆忙忙的摁停闹铃开始繁忙,就静静的望着天花板看看四周。
也才会听见叽叽喳喳的鸟鸣,看见被我贴歪的墙纸,仅剩一张的梅西海报。
以前可能会问,做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
现在能够恬不知耻的回答,就是没有意义啊,虚度光阴。
终于是在此刻,而不是等某一天忙完XX之后再来。
听说,老年人之所以“反应”慢并不是源于衰老,而是在看见同一件事物,可回忆联想的片段太多太多。
原生家庭的论调像流行音乐一样被传诵了满大街。
以至于出现了许多“负分”的来访者,将所有的不如意都归结于没有一双完美的父母。
可是咨询接的越多,看见的视角越多的时候,会越发觉得,不完美、不如意就是常态。
世界上没有满分的父母也没有满分的孩子,会犯错,这或许恰恰是最“人性”的地方。
了解原生家庭,并不是为了去责怪谁改变谁,而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究竟如何成为了今天的自己。
看见咨询师月入X万的广告不停挖坑劝人跨行转业,却只字未提与之几乎持平的伦理培训、个人体验与督导的费用。
也因此,许多曾经并肩的小伙伴在不断的gap,寻找新的职业出路与规划。
可是静下心来想想,或许只是选择了不一样的投入方式与产出。
生活里有形与无形的人事一显一隐的并轨前进,但确实更易被更易关注的吸睛。
相较于无形的情绪控制、心理舒适度,往往追求有形的物质改进与增长更易量化权衡。
这样回头看,也非没有进展,只是很多时候功夫下在了“无形”里,要去比较自然也有了难度。
也难怪老师总是强调咨询目标要具体化、要量化,不定下,最终和跳大神的忽悠也别无二致了。
很多时候,我们私自“操作性定义”了很多事情而不自知,误以为那就是大众的标准。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回复消息,有人认为凡事有“收到”,有始有终的结尾是尊重,有人只挑拣相关的回复,简洁效率至上。
人际交往的进与退,弹性度也由此错综复杂的构成。
如果持以上两种不同风格认知的人相处,在没有互相沟通彼此操作性定义的“回消息原则”时,互相看不顺眼的矛盾也就此点燃。
而生活中更常见的状态是,从未觉察过彼此行为模式的差异,“不快乐”的感觉先行。
如果你不曾了解过我的“悲观”,你又怎么能够读懂我由此升华出来笑话的幽默呢。
除此之外,关系的失衡也源于词汇量的匮乏。
当有一天你说啥玩意都是别人知识储备的真子集的时候,还如何一起愉快的玩耍。
就像一个高中生被抓去反复听小学生叨叨十以内加减法有多难学一样了无生趣。
焦虑总是指向未来的。
不信你看,当下经济紧张情绪上还是平稳的,可是如果当下经济紧张并且认为失业的自己未来一年也找不到工作,各种情绪就上头了。
“活在当下”看似鬼扯,确实是一剂良方,就像很多的大道理一样有效。
只是这个大道理究竟要怎么实操才是真正费劲的问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周围的人会把“无意义”和“不想活”捆绑在一起。
当听见一个人说“感觉生活没啥意义”就总是会操心对方是否想不开,做了大量的劝解工作。
可其实“意义”是可以和别的词汇划分开来的,比如重要、价值、意思、有趣、开心。
坚信生活本身没有啥意义,但并不阻碍关于重要,价值,意思,有趣,开心的发展。
这是在去年思雅教会我的重要一课。
思量了一年最后发现,我是无法永恒地和自我和平共处的,只能在一次一次的尝试中学会更平和,学会重新布局、下棋。
就像学了心理学并不会让我变得更快乐,只是让我不断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快乐。
了然于此也就不再纠结如何“天天开心”了,而是如何允许自己不开心。
如同过年的时候收到一句祝福,祝你快乐的时刻永远多过难过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