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一阵子,最火的综艺节目,莫过于《朗读者》。
头一次,对于主持人兼制作人董卿,大家热衷谈论的,不仅仅只有她的表情和衣品。
她言语之中流露出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举手投足间展现的优雅大气,让大家对“美到灵魂深处”这种“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人们重新开始对一种区别于“网红脸”的美有了更深切体认——是的,它叫做“腹有诗书气自华”。
头一次,朋友圈里狂刷的不再是虚幻的鸡汤美文,霸屏的也不仅仅是空洞的晒娃炫富,大家开始一起交流自己或陪孩子读书的日常。
头一次,看完节目,许多人开始默默地放下手机,拿起了书本。
你可以说,这只是节目组哗众取宠的噱头,风头过后会迎来巨大的失落;你也可以说,这只是一种卖弄风骚的装逼行为,表演之后接着就是不了了之。但你不得不承认,比起过度窥探他人私生活所带来的八卦快感,比起热衷讨论商品打折或股市行情所产生的市侩便宜,它更值得这一份沉甸甸的认同与期待,也具有更深刻和持久的价值使命。
它的火,恰恰是因为,它找到了一种展现人的生命价值本身最简单而又是最有效的方式。
这就是朗读。
正如董卿在节目序幕中所言:
朗读是传播文字
而人则是展现生命
将值得关注的生命
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
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文字传递人类社会沉淀的生命价值,而通过朗读,这种价值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体认与传承。甚至,因为朗读者本身独特的经历和情感,迸发出更奇妙的创造性的火花。
这些火花可以点亮更多人的生命。
它能让生命更绚烂地绽放。
2
我一直是个后知后觉的人,几乎不曾向许多人那样,追得到当前最热的剧,跟得上最流行的热门话题。在《朗读者》已经过了最受追捧的风头,我才开始在喜马拉雅上听到这个节目。
最打动我的是这几期。
麦家:《一封信》
面对孩子给你制造的麻烦,你的选择是什么?
听到麦家叙述他和儿子之间在青春期所经历的那一次剑拔弩张而又旷日持久的冷战,我惊异、感叹然后是感动。
“那扇门一关就是3年,上千个日子,这个门再也没打开过”“只要你进了他的房间,他肯定会离家出走”“我不知道这种愤怒是从哪里来的,但我想这就是青春所犯的罪”。
“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18年的时间做准备”。没有一段感情从一开始它的目的就是为彼此的独立和分离而如此认真做着准备。而亲子之情恰是如此,终有一天,你的孩子就会无比渴望独立、无比渴望自由、无比渴望远远地离开你。而作为父母,你总要承受这种你我不分的甜腻亲密之后突然失去的长久的失落。
比起短暂的喜悦,每个平凡的日常,孩子带给你的更多的是麻烦和焦躁。“他给我制造的麻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你陪伴他的时候,你觉得像是在陪伴一只猛虎,你永远都要很小心”,听到麦家这番话,我想每一个在为人父母这件事上颇为上心的人都不禁叫到“果真如此啊”。
没有一种情感复杂地如此难以说清,但却被董卿一语道破:
“年轻的朋友,假如有一天你发现的父母开始对你小心翼翼,你要知道,那不是出于恐惧,而是因为爱。”
柳传志《写给儿子的信》
世间角色千万种,让你最自豪哪一个?
作为万众眼中的当之无愧的成功者,只有一种角色能让柳传志这样一位名字与成功划等号的商业大佬卸下坚硬的铠甲重新回归宁静的笃定,那就是:父亲。
父亲在他第一次遭受重大挫折的时候,那句足以支撑起他一生的话,在儿子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他又把它传递给了儿子“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这句简单的话里,包含着充分的信任、无私的支持,浸透着一个父亲对儿子最殷切的期望和祝福。
郑渊洁:《父与子》
真正无条件的爱,它究竟是什么模样?
小时候喜欢读他的《童话大王》。他创造的那个童话世界是我那时心中的最奇特的幻想空间:超级大胆、超级丰富、超级有趣……
在二三十年前,能写出如此让孩子心醉的的童话的人,他究竟是怎样长大的?
多年以后在火车上,当他读到爱迪生的妈妈因为爱迪生被学校开除而说出“没关系,孩子,我在家教你”这句话时,高大魁梧的他不顾形象地大哭起来。
多年以前,他被学校开除,父子俩走在回家的路上,父亲对他说“没关系,孩子,我在家教你”。
这句话穿越时空,装进了两个不顾他人眼光只管用心爱着自己的孩子的人的心里。因为这句话,两个被老师贴上“朽木不可雕”的标签的孩子重新获得了新生。
听到他和他父亲的朗读,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些不受任何环境约束勇敢活出自己的生命,需要怎样的土壤、阳光和水分。
杨乃斌《不为什么》
可曾有一句话,让你耗尽毕生的精力,只为努力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16年的陪伴、16年的守护,一个母亲用她持续的坚守换来残疾儿子对自我的深切的认同,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的目光。
身体的残缺不代表心灵的空洞,只要有爱,你的灵魂就高贵无比。
每对父母都曾对未曾出生的孩子抱有最美好的幻想,但谁也无法把控,上苍最后给你什么样的一个孩子。假如你的孩子未曾如你所想,你的爱是否会因此而减损?你是否也有勇气说出这样的话“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孩子”?并且用实际行动全力地去呵护和陪伴?
张梓琳《愿你慢慢长大》
我如何用最美的姿态爱你?
张梓琳朗读的这一篇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这应该是大多数年轻的妈妈对自己的女儿最美丽的寄望:能投入和欣赏自己的工作、有旺盛的求知欲永葆好奇心、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懂得坚持真理、能够发现美欣赏美、自尊且独立……
每个妈妈都恨不得把世间最美好的祝愿都给予这个可爱的小天使,然而,她又意识到,人生并不一定能尽遂人愿,因此,即使不能得到,也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愿你慢慢长大。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从这些娓娓道来的不急不促的朗读声中,你总会被里面饱含的情感深深打动,忍不住热泪盈眶。
因为不同的是各自的故事,相似的却是内在的情感。
这些情感深处,住着最真实而鲜活的自己。人们通过朗读,遇见内心模糊而滚烫的情感,透过这些情感,人们能够遇见不甚熟悉的自己。
3
世间千般情与爱,最不可回避的就是亲子之情。
每个人都经由血缘来到人世,又在血脉传承中寻回自我、彰显自我。
在这人世间,再没有一种感情能像父母对于孩子的爱这般,有如此殷切的期望、如此恳切的叮咛、如此深切的祝福,而这一切充满了包容,充满了爱,又那么需要莫大的智慧。
共读一本书,是沟通亲子关系的一座牢固而美丽的桥梁。
朗读,之于疲惫的成年人,意味着回归,透过它我们得以找回生命最初的那一缕早已远去的温暖。
作为朗读者,我们褪去了种种虚幻的光环,还原成一个最简单的角色:父亲、母亲、爱人、孩子……
没有虚假的歌颂,没有空洞的说教,更没有纠结的绑架,一切都那么自然、丰沛、柔和。
然而,就是这种润物无声的体验,恰恰能够给予我们最深切的感动、最强大的力量和最持久的影响。
假如你正深陷于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而烦闷厌倦,打开一本书朗读吧!
假如你正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价值而焦虑重重,打开一本书朗读吧!
假如你正苦于迷失在飘忽不定的未来中,打开一本书朗读吧!
没有任何一种,能够比得上重新打开一本书,然后或轻柔或大声地朗读那么简单、实际、有效。
通过阅读遇见自己、重塑自我,才能以更好的状态与他人建立关系,特别是与孩子产生心灵的深度联结。
“念书给孩子听,就好象和孩子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个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即使经过几十年,我们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美好的回忆珍藏在内心深处。孩子长大以后,我才真正了解到,当时我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语言讲了这多故事,意义在哪里。我也发现,透过这些书,我已经在他们小时候,把一个做父亲的想对孩子说的话说完了。”
朗读,之于年幼的孩子,意味着播种,通过朗读我们在孩子心中根植一颗幸福的种子。
在生命的早期,婴幼儿最大的财富是健康、亲情与语言。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认为朗读是联结亲子之间最简单且最有效的方式。它是在紧密的亲情联结下通过声音这个媒介传递语言帮助幼儿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好体现。
“父母如果在为孩子念图画书的过程中,自己也开始喜欢图画书的话,这将是儿女的福气。有这样的父母为他们讲故事,孩子在幼儿期必定有非常快乐的读书经验,这就是一种人生的体验。”父母如果在为孩子念图画书的过程中,自己也开始喜欢图画书的话,这将是儿女的福气。有这样的父母为他们讲故事,孩子在幼儿期必定有非常快乐的读书经验,这就是一种人生的体验。
讲图画书的人能决定图画书的最终价值。不论多好的图画书,如果讲的人态度敷衍,就无法生动传达书中的意韵。当然,图画书本身也要具备一定的力量,尤其是好的作品,本身就有足够的力量展现其特色,让孩子乐在其中,但是一个讲图画书的人如果能与好的图画书产生共鸣,充分理解书的内容,并自得其乐,必定能将更丰富的内容传达给孩子。”
父母引导孩子爱上阅读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良好的亲子氛围中“念书给孩子听”。而他也将毕生的精力都花在传播这个活动上。
如果您希望孩子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那就念书给他们听吧!
如果您希望孩子拥有丰沛的心灵世界,那就念书给他们听吧!
如果您希望孩子拥有掌控幸福的能力,那就念书给他们听吧!
用一个朗读者的姿态去爱和生活。
从今天开始,从此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