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日记2019 6 29彩灯如昼,纨扇若素——《七剑下天山》第十四回天凤楼纳兰容若的闪亮登场

图片发自简书App


桂仲明一夜之间遇到了两个与凌未风有关的人,一个是易兰珠,一个是楚昭南。

桂仲明一见楚昭南的剑法就知道与凌未风有关,不用通名报姓,除了楚昭南还有谁。

他与楚昭南之间,论到剑法和功力以及经验,那是楚昭南胜出,可桂仲明长在气力,他在剑阁长大,与猿猴虎豹为伴,当然气力更胜。

而他凭蛮力不能取胜,连腾蛟剑都有好几次差一点被夺走,这样就不能不听凌未风的话,用他的策略来参与斗争。

所以说表面上看是桂仲明一个人与楚昭南单打独斗,其实是结合了凌未风一起上的。

而凌未风在桂仲明的生命中算是良师益友,对他爱惜之余还加上指点,那是人生导师的角色。

桂仲明虽然天真,却有灵根,不轻易听别人的话,除非是真的对他好,帮得了他的,而凌未风就符合这个特点,这样一来,凌未风的权威地位又提升了,他成为了可以信赖的,靠得住的人。

这一点对现在都有用,如果出来做事,要做拿手的是必然的选择,然后还需要与人合作,现在的分工那么细,单打独斗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结交怎么合作呢?对人家好,再接着问,什么才叫对人家好?

看看这本书吧,答案很清楚,让人家用得着,遇到的困难越大,越用得着,这样的给予价值才越大。

那么怎么知道什么才是价值呢?多看书,多走路,多思考,根据现实情况举一反三。所以书本是基础。

楚昭南倒吸一口冷气,他出道以来除了输给师兄杨云骢和师弟凌未风,连傅青主都是和他打成平手,来了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少年,武功居然那么厉害,骄矜之气大大收敛,他也看出桂仲明经验不足,准备寻一空隙,乘机夺他宝剑。

冒浣莲前一刻还在为易兰珠着想,她身世离奇,为张华昭而来,只怕张华昭另有所属,也不知闯了什么祸,惹上了楚昭南。

这一刻她就要为桂仲明担心了,桂仲明与楚昭南相斗,是略处下风,如果家丁一拥而上,那么怎么招架。

她本来已经扣了夺命神砂在手,这时一咬牙,管不了那么多,先保住桂仲明平安再说。

现在知道谪公主冒浣莲因何说话那么动听,情商为什么那么高了。

我置顶的微信公众号“雾满拦江”,这几天发布一篇干货,说的是要看对方处在什么阶层,但听口中言。摘录一下,以供欣赏和参考:

活动办得多了,促销员单凭对方的回答,就能够掂量出对方的身家。

如果对方接到电话,兴高采烈:哇,白送我东西耶,太好辣,包邮吗?

——这些人多半是工薪族,月光族。

如果对方表现得很冷静:送什么礼品你说来听听?看看我能不能用得到?

——这些人多是小资白领,年入几十万那种。

如果对方回答:有礼品送太好了,我体验过后需要广告合作吗?发微信什么的,给你打五折哟。

——此人铁定是网红,年入数百万那种。

如果对方听后,礼貌的问一句:需要我为你们做什么吗?

——此人的身家,多半在千万以上。

根据上述,看看冒浣莲在哪一层,她碰到事情,心里想就是“我可以为你做什么”。所以她说话大家都爱听。

虽然这篇文章说的是事物性的,可作为自我修养来说,完全可以反过来操作,也有风水大师说过,改运必先改心。心中的念头变了,行为和习惯也会随之改变。

虽然人在凡俗不见得每时每刻都想着“需要我为你做什么”,可这么想了一分钟,那就是一分钟富豪,要当多久的富豪,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书也就是这么读的,好东西也就是这么用的。桂仲明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我们的读者也不能吃亏的。

就在冒浣莲要护着桂仲明夺路而逃时,纳兰容若闪亮登场,看看原文是怎么表述的,这一段文字极美:

忽然天凤楼悬出百余盏彩灯,五色灯光之下,有一少年公子,手摇纨扇,儒冠素服,飘飘若仙,在第三层楼头,斜倚栏杆,纨扇一指,朗声说道:“公主就在此楼,谁人这样放肆?惊动莲驾,该当何罪!”卫士家丁抬头一看,见是纳兰公子,吓得垂下手来,不敢乱动。

纳兰容若每次出场都是自带光芒,前两次是诗词开道,这一次连灯光都自带,本来是黑夜格斗,有光的话,不是星光就是月光,而家丁来了,肯定是自带火把,总的来说都是素光。

而纳兰容若一出场,连要有光,都有的不同凡响,那是彩灯发出的五彩光芒。

这一段之所以说极美,因为它不单单是写实,而是虚实结合着写,以纳兰容若的身份,他身边的应该是宫灯,而且他的宫灯必然精巧。

纳兰容若拿的还是纨扇,纨扇又称绢宫扇,团扇,一般是仕女拿着的,他当然也不是说不可以拿,可跟后文不符合。

再看看他的穿戴,儒冠素服,清朝虽然不像电视剧里那样要剃半边,这样的话是需要帽子,免得着凉。可那时还是梳辫子的,儒冠一般是汉族装束,所以不能完全按字面来看,而是要结合起来看。

纳兰容若这一出场显示出他在读书,所以有儒冠和扇子的道具,读书人的扇子那是从年初一拿到年三十,是读书人的标配。

而纨扇不是现在理解的团扇,而是质地很好的宫廷制作的扇子。

纳兰容若是穿着家常便服在书房里看书,听到吵闹被打扰了。

如果是现在写手写到这一段,大约又是什么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纳兰容若也当得起这样的句子。

只是看看原著一点都没写他长得怎么样,都是下人,谁还敢看,只写了人家出场的灯彩以及装束打扮,那种富贵淫浸的高雅脱俗就跃然纸上。

这一段结合起《红楼梦》宝黛初见时,详细描写了宝玉的模样装扮,可写到黛玉时,只写了她的模样,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首饰,那是只字未提,于是有人认为林黛玉装束平常。

其实她要见贾府的最高层,就算衣饰平常,都会有人替她打点,怎么会让她失礼呢?不然岂不是丢了老祖宗的面子,回头找下人算帐起来谁吃得消?

因此那是在宝玉眼里穿戴都不重要,于是省了笔墨。

那么再看此刻,相国公子再难看,身份地位都摆在那里,何况他那一身儒冠素服,纨扇轻摇,不怒而威,不言而雅的气势就出来了,实在是不必赘言。

而且这样的描写也符合《鬼谷子》里说的: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

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应用的呢?请继续关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25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875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682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96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015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52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08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6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88评论 1 30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00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6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51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8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0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42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8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57评论 2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