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个朋友约我去吃大餐,我问她为什么,生日到了吗?
她摆摆手说,不是,这几天股票涨了,赚了点钱。
我又问,如果股票最近亏了,你还会这样做吗?
她说,那应该不会了。
她最近刚买了房,背着房贷,正是困难期,于是我说吃点接地气的就行了,并且明确指出她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已经落入了“心理账户”陷阱。
给大家讲个老掉牙的故事:
如果今天晚上你本打算去看电影,票价是4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发现丢了40元钱,你是否还会去看这场电影?
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会去看。
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4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电影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电影票弄丢了,如果要去就必须再花40元钱买票,你是否还会去看?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
不管丢的是钱还是电影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4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帐户的问题。
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由于消费者心理帐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例如,出租车司机往往会给自己定一个日收入计划,比如每天要挣到500元才能回家休息。因此,晴天生意不好的时候,他们工作的时间过长,通常要做到很晚才能赚到500元回家;而在雨天生意好的时候,他们又很快就挣到500元,过早地回家去了。
再例如,人们会把辛苦赚来的钱,和意外之钱放入不同的心理帐户内。一般人可能都不会拿自己辛苦赚来的10万元去赌博,只会小心谨慎地储蓄和投资。但如果是恰好赶上牛市,轻松赚了10万,再去赌博的可能性就高多了。
因为大多数人在交易中都会犯这样的错误:运气好,买了某只股票涨了,就以为自己有天赋,炒股很容易。盲目的自信会促使他们加大投入,甚至提高杠杆操作,结果到头来把本金都亏进去。
其实这个时候冷静想一想,你真的有天赋吗?你当初买入这只股票的理由是什么?这个理由经得住考验和回测吗?
冷静下来你就知道,其实只是运气不错。这个钱和自己辛苦赚来的钱没什么区别,因为你不可能永远都有这么好的运气,不过是上帝最近心情好,看你辛苦当人这么多年,分了一次红而已。
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年龄,都会有运气。想通了,就了然了。
认识到心理帐户的存在,了解非理性的效应。
我们应该明白,钱是等价的,不分三六九等。不同来源、不同时间、不同数额的收入要一视同仁,才能做出正确、一致、理性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