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叶超群的影子和叶超群
影子 :超哥,今天学到什么知识?
叶超群:看了几篇文章,看了几十页《认知盈余》。
影子:恩,说出来巩固一下吧。
叶超群:
1.我发现一个“分答”app,这个app使我更加强烈的认识到----什么都可以变现,只是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回答别人的问题可以赚钱,这我能够接受,比如咨询师。但是,问别人问题,也能赚钱?在这之前我真的想不到。
这几个月来很多次都大开了眼界,比如之前看到一个app“滴滴拉屎”,这个平台也是冲击了我的思维,在我们的思维里,大家在路上内急了,怎么办?当然是去找公共厕所。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在大城市,特别是很多景区,很多公共厕所是排一长队的,并且,这个社会有那么一个群体,他的生活品质是较高的,他愿意出钱去享受一个环境好、有附加服务的厕所,比如免费充电,提供书报,客厅休息一下等等。所以,有人站出来,整合闲置的厕所资源,提供厕所的人赚钱,上厕所的人得到享受。我们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什么?拉屎就拉屎吧,还要享受?我想说的是,德国“茅厕大王”汉斯-瓦尔已经把厕所做成一个“景点”了,他们的厕所本着用户的需求结合了各种各样新奇的创意,比如你免费上个厕所还能获得优惠券,更有趣的是这个厕所还有各种风格,“智慧型”,“挑战型”等,“上个号”都这么有趣。
共享经济,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提供人们的生活品质,享受这些红利的更多还是中产阶级,
我觉得中产阶级是最幸福的,不像上层阶级那样曝光在公众视野里,或者承受着巨大成功必然带来的代价。他们经济独立,大把大把时间可以用钱来获得精神享受。
所以,如果想要更有品位和层级的生活,必须先看到,多看看,才有可能达到。
另外,有一种预感,知识从互联网出现后变得廉价甚至免费,但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知识需要付费了。所以付得起价格的人就可以看到更好的东西,好的人越来越好。
2,《认知盈余》提高一个观点,人们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之前花在哪里,看电视上。而自从互联网出现后,很多人就转移到了电脑和手机。看电视和玩手机有什么区别,前者是偏向“消费”,只听,后者更偏向“创造”,你可以和全世界的网民互动,互动的内容就是你创造的内容。
所以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把几十亿网民的自由时间加起来,有几千亿小时,很可怕。所以,创业者可以从这个角度思考,我要引导这些“认知盈余”到哪里,接着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互联网的出现使大家的“认知盈余”从电视转移到了电脑或手机,或者罗辑思维把相当一部分人的“认知盈余”转移到“速成知识”社区,最终达到变现的目的。
3,不要只关注产品本身,应该关注人们购买产品的目的,即顾客想要通过这个产品获得什么体验。如当顾客要求一辆车更快时,应该的注意力集中在“快”,而不是汽车本身,这个汽车也是可以颠覆的。
影子:挺好的
叶超群:恩,就这样做下去吧,先去备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