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题目让我立刻想到另一种情况,考试考得好,应不应该奖励?
对此,我很认同一位教育家的观点:知识,就是最好的奖励。
同理,对于做家务应不应该奖励?
我的观点:家务后的干净整洁环境,就是最好的奖励
目录:
一、“做家务,给奖励”,为什么不推荐?
1、扭曲的家务观
2、“一切向钱看”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二、应该怎么做?
一、“做家务,给奖励”,为什么不推荐?
1、扭曲的家务观
在短期来看,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家务,是家庭成员共同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义务,是光荣的”,但他们做家务,只是为了钱。
上案例:
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为了让孩子打扫自己的房间,朋友威逼利诱,各种方法都试过了,还是不起作用,她“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去她家作客。到她家时,她女儿正收拾自己的房间,还热情地叫喆同学去她房间参观。原来,朋友刚刚把打扫房间的奖励由10块钱涨到了20块钱。打扫完,朋友按约定给了她20块钱的零花钱,接着小声跟我说:“每次她打扫完,我都得重新打扫一次,有时候真觉得不如我直接动手。”她女儿并没听到妈妈的这句嘀咕,但朋友居高临下的情绪女儿一定能感觉到——既然我做的你看不上,我也没必要上心,反正我打扫房间,只是奔着那20块钱去的。
慢慢的,这种观念可能会向其他方面延申。
2、“一切向钱看”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上案例:(摘自:蒙谨著,正面教养,让不听话的孩子乖起来,新时代出版社,2011.01,第49页)
一次,我去同事赵玉家玩,见到了她可爱的儿子军军,今年已经读幼儿园大班了。“李阿姨给你带玩具了,赶紧和阿姨打个招呼。”赵玉催着军军给我打招呼,可是军军却伸出了手。赵玉打了一下军军的手,军军的手缩回去了。
“军军,听你妈妈说你唱歌唱得很好听,你给阿姨唱一首歌吧。”我对军军说。
“五块钱。”军军再次伸出了手,还附带了一句。
这让我在不解的同时感到稍许尴尬。赵玉让军军回自己的房间,然后向我解释刚才发生的那件事情。
原来,军军以前是个很任性的孩子,不听话,不懂礼貌,邻居家和军军一样大的小捷,以前也和军军一样,但是有段时间,赵玉发现那个孩子懂事多了。
一问才知道,是因为那段时间,小捷的妈妈对他实行了奖励政策:对人有礼貌奖励5块钱,在幼儿园得小红花奖励10元钱,帮忙做家务奖励5元钱……
现在,我可以理解军军刚才的举动了。赵玉说自己的这种教育是失败的,因为现在如果不给军军钱,他就什么都不做,有时候让他递遥控器,他都要伸手要钱。
给孩子过多的金钱奖励时,孩子就会产生被动心理,对金钱形成错误的认知,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要慎用金钱奖励的教育方式。
二、应该怎么做?
1、分配平等与相互尊重,形成正确的家务观
按区域的使用率划分家务活内容,按能力给予家务活任务。
核心:让孩子理解家务的意义——为家庭创设干净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关键做法:
①(刚开始培养时尤为重要)固定时间段,一家人一起干家务。
②用“商量”代替“安排”,多问“这个交给你完成可以吗?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及时问我”
③“赞美”:人都爱被赞美,赞美孩子做完家务后的效果,从而引导其理解做家务的意义(如房间整洁干净了,更美观,进去房间更舒适,心情更愉悦,衣服可以快速找到不用浪费时间等等)
原因: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与兄弟姐妹和父母,一起为家庭付出的快乐,形成正确的家务观
来源见水印
2、把“谢谢你”常挂嘴边,别把一切当作理所当然,形成“乐于奉献”的价值观
在家里,最容易忽视的一句话,就是“谢谢你”。
就以做家务为例,家里总有一些公共区域,是无法按使用率划分的。
因此,当一位家庭成员打扫完如厨房、厕所、客厅等公共区域时,请说一句“谢谢你,把我们家的xx打扫得这么干净,让大家都很舒服。”
别小看这一句小小的话语,特别是对仍未形成正确稳固的价值观的孩子,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他形成“乐于奉献”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是让孩子成为国之栋梁的关键基础。
如:读书考试
功利主义价值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乐于奉献”的价值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关于家务,家务后的干净整洁环境,就是最好的奖励
我是永远相信光的21世之光 @21世之光
关注我,了解更多“教育”、“生物学”相关话题
码字不易,认同也可以点个赞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