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宏涛
一,
我的《40元一斤的草莓,你舍得给孩子买吗?》一文,在各平台有累计数百万的阅读量,回复的评论有至少十多万。评论两极分化,一派支持我的观点,认为要尽量满足孩子;一派反对,认为满足孩子,就是放纵和溺爱孩子,孩子会向父母索取越来越多……
我在评论里还看到相对中庸、理性的观点,就是认为:父母要量入为出,适当消费,但不要超出家庭的消费水平。
意思是:可以给孩子买苹果香蕉之类的,而像40元一斤的草莓就别买了。等到草莓成熟的旺季,相对便宜时再买。
这条很理性的观点,基本是正反两方都可以接受的。
那么,这种观点,真的更值得推崇吗?
赞成这种观点的人,或许都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的记忆力!
如果他们知道孩子的记忆力可以持续多久,或许会改变主意吧。
二
有个朋友曾经感慨地和我说,他的孩子在小学时,曾想让他买一个玩具,这个玩具超出了他当时的消费水平(比如他平时给孩子买10元以下的玩具,那个玩具是80元的),他本来是想拒绝的,但那天他心情好,觉得就满足孩子一次吧,下不为例。
孩子对这个玩具爱不释手,后来在写“最高兴的一件事”的作文时,特意把这件事写到了作文里。
初中时,孩子又把这件事在“最难忘的一件事”的作文里写了一次,还被老师在课堂上朗读了。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后来在高考作文里,孩子还写了这件事。语文分数也超过了平时的水平。
因此,他感慨万千,也有些后怕。如果当时他拒绝了孩子,孩子失去的绝不只是那一次的好心情,而是长达十年乃至更久的幸福感。
同时他也有些后悔:如果他当年多满足孩子几次,孩子的幸福感,会不会增加更多?
朋友的故事,让我想起一位文友,他讲到女儿小时候喜欢芭比娃娃,但他们家庭条件不好,所以一直不舍的买,但那次,他给孩子买了。孩子的兴奋程度,远超他的想象。整个精气神都变得飞扬起来,自信多了。
女儿过去都不敢邀请小伙伴来自己家。但有了那个芭比娃娃,女儿开始变得开朗大方,邀请小伙伴们来自己家,一起玩自己的芭比娃娃。女儿也因此有了几个好朋友。
初中时,女儿对这个芭比娃娃的热爱程度也丝毫不减。后来高中时,他有一次和妻子去看住校的女儿,也顺便带上了这个芭比娃娃。
女儿看到这个芭比娃娃,笑容变得很灿烂……
他也是感慨万千,庆幸自己满足了女儿这个超出他当时消费水平的愿望,同时后怕当时若有给女儿买。女儿该失去多少快乐啊!
三,
这两个故事都让我在多年后依然记忆犹新。同时我也想到,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爸给我买水煎包的故事,初中时我写到作文里过,被老师在两个班级朗诵。高中时又写了一次,又被老师朗读和夸赞。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年,我在开头提到的文章里再次写了一遍,成就了这篇爆文,有四百多个粉丝上百万,甚至几千万的大号转载,我的粉丝也增加了两千多个。
我在给尹建莉老师的著作《从小读到大》写书评时,还提到了另一件事,我爸小时候给我买的唯一一本课外书是《唐诗一百首:一诗一画一故事》,这本书不仅促使我对诗歌和绘画产生了兴趣,还让我从小就成了全校闻名的故事大王,后来还以写故事为生,作品在几乎所有故事刊物都发表过。
这些都是超出我爸平时的消费水平的,但很显然,他所花费的钱,都是超值的。
如果他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不舍得给我买这些,我的人生,少了这些正向的刺激,可能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吧。
一个读者也提到,在他小学二年级时,爸爸按照他的要求,给他买了纯文字版的《一千零一夜》,从此开启了他的读书之旅,受益一生。
这绝不只是我个人或几个朋友的特例,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比如我的自传写作班一位群友提到:
有一次,母亲省吃俭用给我买了一段新的皮筋,我高兴了很久很久,那种感觉仿佛至今还在。现在想起来,仿佛还在我的身体里。
这也是超出父母消费水平的非必需品。但母亲买了,虽然买的时候,她绝对想不到,孩子的激动和幸福,会持续几十年。
如果广大父母们,都能意识到孩子的记忆力是可以持续这么久的,知道满足孩子一个超出消费水平的需求,可以滋养孩子一生,那么,是否还会在是否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以超出消费水平为由,拒绝孩子呢?
就像一个读者所说,虽然父母花五块钱只能买一个草莓(超出平时消费水平),但这颗草莓却可能温暖孩子整个童年记忆。
又比如读者燕南飞说的:
小时候的冰棍一毛钱一根,光明冰砖一块钱,妈妈每年都会买一个冰砖回来,我和妹妹分着吃,一个夏天都是甜滋滋的!
这样美好的事情,是孩子成年后,花多少钱,都难以买到的。所以,爱孩子,一定要趁小啊!如果父母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别说五块钱一颗,就是五十块钱一颗草莓,五块钱一个冰砖,也愿意给孩子买吧?
四,
下面再引用一些读者的留言,大家可以更深切地体验到,给孩子买超出消费水平的东西,不仅不会惯坏孩子,反而会让孩子一生温暖!
君颜晨
看到这篇文章突然就觉得我爸还是很爱我的,以前我小的时候,九几年吧,家里也不富裕,我也是想吃草莓,当时是十多块钱一斤吧,我妈舍不得,说买菜够吃好几天了,当时我爸去赶集,依稀记得多要了几块钱,回来就给我买了草莓,我妈当时还不高兴,我爸就说:买点给孩子尝尝,从哪儿省不了这几块钱。看到草莓的时候我和我妹可高兴了呢……
极乐鸟
在香港迪士尼的商店里,女儿被各种漂亮的公主裙吸引住不肯走,裙子挺贵的,我有点舍不得,她爸为她选了一件苏菲雅裙子送给女儿,女儿开心不已,这件裙子一直挂在衣柜里,即使穿不上了,女儿每每说起也会很幸福的样子!
effendi(花想容花艺)
孩子要的小东西,买了也不会让家里的经济变拮据,而女儿也并没有养成出门见到什么都要买的习惯,反而是知道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花钱,经常会拿自己的零花钱出来说要给我用。我老公基本上是属于无条件的满足女儿提出的任何需求那一类,他说他小时候家里条件差,想要个玩具汽车央求父母好久,哭了一路,最终父母又返回玩具店给他买了。他当时意识到,不善言辞对他非常严格的父母,原来也是爱他的。
水淼
我是82年的,那个年代物质很匮乏,记事起,冰棍是2分钱一根,大热天父母在地里纯人工用镰刀割小麦,挥汗如雨啊!都不舍得买一根,但父亲有次带我去卖菜特意绕路,就为了给我买一根两毛钱的雪糕!他说听别人说这种雪糕可好吃了,特意问了知道这有卖的。那真是到现在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雪糕!现在的我再也没吃到过那么好吃的雪糕!
现在我无论吃到什么感觉好吃的东西,就会想有机会一定让父母也尝尝!
上面几个父母,当时都花了一笔相对不算少的钱,但相比孩子当年的兴奋,和孩子多年后再次确认父亲的爱,还算多吗?
五,
给孩子买高价水果或其他食物,到底值不值?高价水果和便宜水果,除了口感,没有别的差别吗?大家看着几位读者的评论:
时间的烨熠
高中的时候陪奶奶散步,遇到卖水蜜桃的,奶奶只拿200块一个月的低保,却掏出15块给我买了一个水蜜桃,我一辈子都记得。
胡椒小姐
90年代我爸给我买过10块钱一个的猕猴桃,至今难以忘怀。
常小猫
记不清几岁的时候,跟着妈妈上街,看见卖糖果的摊子,跟妈妈说让她推车子走的离人家摊子近一些,我能顺手拿人家一个果冻吃,因为知道妈妈没有钱买,但又特别想吃,妈妈听完直接给我买了几个果冻。真的只有几个,虽然现在忘了那个味道,却永远记得这件事。妈妈再穷,都会让我们吃好穿暖,内心开心,绝不走歪路。现在妈妈儿女称心,身体健康,晚年富裕,大概就是三观正的人的福报吧。
奢侈品一样的水果,给孩子买划算还是不划算?
如果家长目光短浅,只考虑当时的性价比,显然是不划算的。但如果目光长远,就会发现再没有比满足孩子当时的需求更划算的事情了。
多年后,当你的孩子再看到这个水果,他脑子里想到的是:我吃过这个,小时候我父母给我买过,是什么样的味道(谈恋爱的时候,也会娓娓道来,顺便晒一把幸福,秀一下父母的好),而没被满足过的孩子,看到这个水果内心是苦涩的,想到的是被拒绝和不配得,然后会对准女友说:这东西太贵,不划算……
六,
不论多昂贵的东西,一旦除以时间,就不再贵了。大家来看看,孩子的记忆力有多久?
Amylin杨蓝
记得8岁的时候,生病了,爸爸第一次带我进县城看病,城里一切新奇的事物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同时在想,如果我是生活在城里是该有多幸福呢!看完病后,爸爸带我在城中心一条河边上的一家鸭肉大排档吃了一碗鸭肉饭。那种饭香从鼻到嘴到心的感觉至今难忘!我认为这是天底下最好吃的。感谢父母在贫穷的环境中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富裕!如今我在深圳生活得非常好!感恩!
雨过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18岁考上辽宁鞍山的中专院校,我爸送我带我吃的四毛钱一碗的馄饨,那个香味我记了30年,现在我48岁。
若水
深有感触!小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带花的压发,我当时高兴的不得了,都30年了,我想起都高兴。
夜会美
永远记得,小时候大樱桃刚出来那会儿,我很想吃,跟妈妈说:是不是很贵呀?
妈妈说:你想吃,贵点也买,我赚钱就是给你花的!
好想妈妈!
陆
我也记得,小时候在乡下生活,每次妈妈到县里开会,问我想要什么,我说什都不要,就要两毛钱的腌橄榄,那味道我永远不忘,多年以后还想念,那是妈妈的爱。可妈妈走了,怀念妈妈。
韵堃代购
哇!让我想起来小时候我没吃过麦当劳,家里条件不好 别的小朋友都去我也不要。有天我就往麦当劳望一望,爸爸看见了。半夜12点起来卖海鲜的老爹一天只赚了27块钱。花了15块钱给我买了一份套餐,真的特别好吃。一辈子都记得!
姗
小时候家里虽然条件不好,但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每周爸爸都会带我到供销社买一包10元的喔喔佳佳奶糖,拿着糖,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好幸福!现在回忆起来依旧觉得幸福!
看了这些,你还觉得应该理性消费,超出消费水平的东西,绝不给孩子买吗?
七,
我不是要大家什么都必须满足孩子,而是说有些超出你平均消费水平,但又在你承受能力范围内的东西(比如几百块的玩具,虽然你觉得贵,但并非承担不了),如果孩子真的很想要,就满足孩子一次吧(就算不满足,也千万别再骂孩子虚荣或自私了)!
因为你付出的不仅是钱,还有对孩子的在乎;孩子得到的也不只是玩具,还有你的爱!
就像下面两位读者的留言:
珍子
上学的时候,虽然家里经济压力也大,但父亲在我花钱上从没委屈过。
有一次和同事聊天,同事说你是那种从小什么都不缺的人,所以你骨子里有底气和自信,而我不一样。
这一刻,我想了很多,明白了父亲当时的用心!
丞铭妈妈~贝贝鱼联合创始人
从小爸妈买啥都是给我买最好的,吃的用的都是村里小朋友不敢想的,所以我更加努力的学习,虽然没有很大的成就,但至少三观很正,工作时做好领导,回归家庭做好妈妈。我就觉得我配得到世界上最好的,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总之,我认为:在孩子小的时候,多满足孩子,哪怕是满足孩子超出消费水平的东西,也是非常值得的。
著名经济学者薛兆丰教授则也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过,投资到小朋友身上的钱,最符合经济学理论中的收益最大化原则。
从不舍得给孩子花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你一次次拒绝孩子的场景,孩子也是记得的。孩子的记忆力不仅善于记这些美好的事情,被拒绝、被羞辱的事情,孩子也同样记得。三十年后,也依然记得,你后悔不后悔?下篇文章,会让你看到很多人对小时候被父母不断拒绝的感受。
另外,为什么有些人以超出平时消费水平的价格,买了孩子想要的东西,却并没有好的结果,孩子得到的并不是上面这些美好的回忆,反而是很糟心的回忆?
限于篇幅,我会在明天的文章里再阐述这些。
欢迎大家留言,谈谈你有哪些得到超出预期的东西的美好回忆?或者得不到梦寐以求的东西的遗憾!
*******************************
欢迎有需求的朋友加入!
******************************
作者:张宏涛,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自传写作班创办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致力于家庭教育,帮助有自省能力的家长意识到,孩子在宽松愉快、充满爱与自由的环境中才能身心愉悦的茁壮成长!
致力于帮助人们提升心智成熟度,获得心灵上的宁静;提高婚姻、工作方面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