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华已过,一位英雄纵马驰骋精忠报国之背影,仍依稀可见。
在中国历史上,论抗倭英雄,大家都知道戚继光,不知道明代万历年间还有一位特别优秀的将军李如松,指挥过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尤其以抗倭成就名垂千古,受到中朝人民的广泛尊敬,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精彩绝伦的战例。
李如松是明代守边大将军李成梁的长子,铁岭人。李如松是明代的“战神”,万历三大征战,李如松指挥了一个半!攻,必克,战,必胜,综观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谙兵法,奇正相辅,一往无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计有枭狐之谋,平壤攻坚战石破天惊,碧蹄馆遭遇战打的气壮山河,龙山奇袭战一剑封喉,明史中称赞到:“将门有将,得无愧乎”!
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丰臣秀吉出动9军共15万(也有人认为是20万)大军攻击朝鲜。果然,日军一路攻势凌厉,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挺进到鸭绿江南岸。
丰臣秀吉得意忘形,借此不但要求明朝政府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大明属国臣服朝贡。消息传来,大明朝野一片哗然,最终万历皇帝决定出兵朝鲜。但第一次派去的三千人部队,被日军大败;第二次,万历皇帝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开始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这场抗倭战争主要有三场堪称经典的战事。
第一场是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明军阵亡仅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第二场是碧蹄馆一战。3000明军(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5000)与十几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日军经过一昼夜激战伤亡惨重,此战,明军伤亡2500余人,日军伤亡超过8000人,阵亡日军将领高达十五员之多,可见当日战况之惨烈。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明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震慑了日军,使其彻底丧失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12万日军面对仅仅3万多明军竟然龟缩一团,不敢出战。
第三场是龙山奇袭战。龙山大仓本为朝鲜国仓,积贮了朝鲜数十年的粮食,汉城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汉城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李如松得到情报后,密令敢死队700勇士深夜奇袭龙山大仓。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间被烧的干干净净。夜袭龙山之战,精彩处堪与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夜袭乌巢相比。明军仅以微小的代价就将十几万日军置入绝境,颇有四两拨千斤的味道。李如松真神将也!
三大战役一举扭转战局,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被迫与中朝达成停战协议。交还了俘虏的朝鲜二王子。丰田秀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攻占大明继而建立其所谓“大东亚帝国”的迷梦,被明军的铁蹄和大炮撞击的粉碎!
李如松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铁岭的骄傲。重提英雄,是因为东北在触底崛起的关键时期,需要英雄一般的气节和精神。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英雄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我们不难发现,李如松和我们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但却有着诸多共同之处。面对自己所处的时代,英雄都是挺身而出的担当者,舍己为人的奉献者,赴汤蹈火的牺牲者。从时间角度看,他们是优秀传统的传承者,美好未来的创造者;从空间角度看,他们具有心忧天下、泽被四海的伟大情怀,是人类文化基因的重要构成部分。英雄的优秀品质,体现在族群里的每一个人身上,成为一种正能量,成为一个民族的整体性格,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如何找到这样一群人呢?唯有中国式众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