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稀缺”,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状态,更是一种心理状态。导致贫困的,是稀缺心态。
长久,人们都把专注看作一种优良的品质。可却忽视了一个前提:当你专注时,会失去对其他事物的注意力,这导致了专注成立的前提条件:你真正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知道对于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专注也可以换上另一个词“管窥”,或者“固执”。
但是,但是,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管窥,也就没什么了吧?理想情况下确实如此,但在现实中,我们很难将一个任务无干扰地完成,生活中总是存在太多的干扰源。这在“正事”中也是如此。当你将注意转移到另一件事时,如果有一件事未完成,它并没有消失,而是时不时地跳出来告诉你:“那件事儿还没完成!”这与《暗时间》中提出的创造大块余闲来读书,学习重要的知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并且,这样的干扰,也就是占用,会对人的流体智力产生干扰。也就是智力——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它甚至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所谓的“占用”,主要对流体智力中的认知能力产生干扰。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试想,当你在想着与工作无干系的一件事时,又怎么能深入到这个学习中那?
权衡式思维——这个的提出,认为人只有在拥有余闲时,才会做出权衡。比如当你的时间很宽裕时,就不会为了是去参加一场学术大牛的讲座还是去听偶像的演唱会而烦恼。稀缺——没有余闲。
余闲,让你不再那么高效率地去思考——因为你拥有犯错的权力。而处于稀缺状态的人——是不能犯错的。余闲,可以说为你的生活兜了底。不由得想起《西红柿首富》中的男主角,他没有什么商业头脑,可仅仅是乱投钱,都获得了收益,感觉是余闲的体现。也应了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给他更多。没有的,连他的一点也要给夺走。
稀缺会导致的一个更致命的问题,是短视。看不到未来,或者不清楚自己现在做的与自己的未来有什么关系。说白了是希望有着一个线性关系,可惜这在现实中大概率是不存在的。短时,混混沌沌地活在狭窄的现在,这与投入不同。投入·,更像是在已经看到了自己遥远的未来之后,选择的专注。而且,短视会让你的大脑中全部充满了当下的琐事,再无力去思考未来的事情与人类的禁地。大脑中,应当永远有一块地方,是留给思考的。
还有一个借用。借用,也就是把不应当做某事的时间用来完成之前没有完成的任务。当完成了之前的任务时,长舒一口气,殊不知那借用的时间,也会让他又要去借用之后的时间。而借用的时间,效率肯定是没有之前高的。这样如果形成了一个循环,那就将是一个恶性正反馈调节。当然完全沉浸在任务中在现实中一般不太可能。各个任务之间的间隔就是让我们调节与收尾的。
想要摆脱稀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陷入其中。
1.创造余闲,不要把任务安排太紧失去调节空间。
2.节省带宽——形成习惯,把某些你认为值得培养成习惯的事,经过训练,使其在做的时候不用经过大脑,把宝贵的带宽用于思考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面。
3.建立完善的预警制度,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视野之中,这个可以用“我的小目标”这个APP,把你认为长期投资的事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