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态
近年来的扶贫,去的次数多了,见的贫困户多了,我也在观察他们的生活,不断思考,不断总结……
现在我帮扶的两户已经脱贫,这两户给人的印象是正能量的。每次去他们家总能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深深的暖意,从他们彼此的平凡生活中给我一些“人生”启示。
一户为三十五岁左右的年轻人:男主人为技术工,长期在外打工,历次走访我也素未谋面,只是在照片中看到,印象中比较时髦帅气;女主人性格开朗,爱张罗,做了乡里的网格员,整天忙里忙外,走访时,除非特约,在家里一般不会看到女主人的影子;两个上小学的儿子活泼可爱,节假日没有大人陪伴,常常在家或写作业或者拿一个“小平板”看动画片。女主人虽然很忙,可是一到他们家门口就展现出勃勃生机,墙边花池里种着各种蔬菜,进入院里各种小花争奇斗艳;屋里虽然不是很阔绰,但是充满了家的温暖,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这一切可以看出女主人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每次走访女主人或是她的婆婆都热情接待,让我的心里也充满暖意。这一家如所有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子女在家留守的家庭一样,两个儿子缺少“父爱”教育,在女主人面前表现得多少有些肆无忌惮;也就是说家里长期缺少一个能“震慑”住他们的人。如果男主人在家,他们的生活也许会更加完美。
另一户是一对年满六十的老夫妻,老俩都身患慢性病,长年服药。两个女儿都出嫁有了各自的生活:一个女儿嫁在本村;另外一个在北京工作。这一家女主人比男主人大三岁,正应了俗话“女大三抱金砖”,女主人做事很稳重,很有主见,而且非常勤劳。我每次去她家走访,女主人有时组织着邻居们在家干零活--加工辣椒段,有说有笑地挣着零花钱;有时去葡萄地里干活;有几次做饭时间去她家,看到她做的饭也很讲究,营养搭配均衡,色香味俱全。她虽然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是见识却不一般,她坚决主张让她的孩子们走出去,不要留在她身边,所以两个女儿没有按照农村的惯例—招入赘女婿。而且在她的教育和督促下,两个女儿都读了大学,尤其是在北京的二女儿更是她的骄傲。我曾经看到过他们一大家在她过生日时团聚的情景,她的两个女儿确实很优秀,无论长相和谈吐。这一家的男主人一般都是在葡萄地里忙乎,农闲时间在村里打些零工,或者在村里下棋,或者去县城转转开开眼界,得到一些信息。老俩虽然都身患慢性病,但是从来没有看见他们大白天躺在家里睡大觉。他们的生活态度是很积极的,他们说只要闲着,就觉着难受。他们家院里院外都种着各种蔬菜,还有果树;收拾得井井有条。
给我印象最深的,让我思想最起波澜的是一个年近七十的特困户。这个特困户可不是一般的贫困户,国家给他的各种“补贴”足以让他脱贫,而且在村里过上“小康生活”,但是他的日子竟然过成了如此的“烂包”样子,让人嘘唏。我见到他时,他自己独居一套应该是八、九十年代建筑的三间半居室的老房子,房子倒是比较安全,村里帮他粉刷了墙壁,置办了家电。但是他的屋子里简直没有占脚的地方:锅碗瓢盆,乱七八糟;满屋哈喇子味道,酒气扑鼻;他直接睡在炕席上,炕席肮脏不堪,上面还有塑料袋装的两兜吃食。也不知驻村工作队给他发的被子扔到了哪里。满院子一片狼藉,有他捡拾的废品,有很多杂乱的树枝,但是偏偏没有植物,甚至没有草;这一切不禁使人联想,莫非连草儿都放弃了他嘛!?我曾经领着我的同事们帮他打扫过几次,但是总不能改变他家脏乱的情况。我每次去他家走访,遇到更多的是他半睡半醒的赖在炕上。所以每次我都要临时找个一同前往的伴,而我的伴一进他家院子就捂住鼻子。而且他特别“作”:领导根我一起去家访,他就摆出很多困难;我自己去家访或者我们的工作需要他签字,跟他稍微解释一下他弄懂了就签字。这足以看出他的“小精明”……
看前边的描绘大家肯定认为他是一个懒惰、思想消沉、精神不振的“醉鬼”。但是大家不会想到他曾经在上海当过兵,他说他的部队是“南京路上好八连”,而且他当过空军,他在部队期间曾经被派到同济大学学习过;从部队转业回来在他们村里当过村支书,后来由于婚变入赘到这个村的。每次我们走访他时,他都根我们讲述他“辉煌”的过去;讲到高兴处,也为了印证他说的“故事”的真实性,他拿出他的退伍证和其他证件给我们看。也许他的过去确实很伟大,所以他一直躺在年轻时的“功劳簿”上醉生梦死,以致于村里人都认为他“精神有问题”,避而远之。但是我看见他确实有军人优抚证,那上面的照片确实帅气;每次签字,他的字写的也可以。有时候看见他,我竟不禁想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这人后来死于2018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死因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