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芳言49 五十思天命 白首追少年(一)(🌸花儿本尊原创 待续)

滚滚长江东逝水,去年还是山青水秀,今春却是满目沧桑,万般皆有因,世事总无常,回首向来处,时代韵味长。

1970年出生的我,转眼年近50,知天命之年,全情程经历和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征程,在我个人成长的旅途中,能深刻体会到新中国成长的神奇力量,一路披荆斩棘,傲立东方。

这种坚韧的力量,渗透进生活的点点滴滴,就是这力量,赐予我们不屈的奋进和无尽的滋养,以无惧天灾人祸这般无常的风霜。因为有这样的民生力量,我坚信,阴疫终散尽,天地吉光耀,九头再翱翔,华夏展荣光。


                      1、追·寻

70至80年代,在老家革命老区麻城的一个小村庄,我的童年是那儿度过的。

当时物质生活贫乏,很少看见品种多样的面食和肉食,所有食物都要凭票购买,一月能吃一顿肉那就像过年,那时大家都想买肥肉,因为油水足,买到的肉中瘦肉多了就会有点难过。

记得有一次,奶奶请隔壁邻居开车的大叔,帮忙从城里买肉,提前将海带用水泡上了,小妹妹那几天开心地念叨“奶奶,带皮炖肉啊”,结果过了两天,期盼而归的大叔并没有买到肉,最后只能将海带水煮吃了,小妹那失望的大眼睛,至今印在我脑海,让人难以忘怀。

当时奶奶有一堂哥,在镇上一单位食堂作大厨,每月奶奶会带着我和妹妹去他那儿打打牙祭,改善一下生活,那时能吃到馒头就感到特别满足;五分钱一根的冰棍甜沁入心……

在那个年代,乡亲之间都是互相帮扶着过日子,借米借油是常见的事;那时穿着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从老大传给老幺,颜色单一,样式简单,大多为自己纺的粗布,能有一件的确良衬衣,那便是奢侈品,心里感觉美滋滋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那时爸爸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在很远的外地上班,妈妈在村里干农活挣工分。虽然穷,但在奶奶的精心照顾下,我们三姊妹还是快快乐乐地度过了童年时光。

奶奶是个慈悲为怀的人,对任何人都好,遇见比自己更需要帮助的人,她都会尽心尽力。

印象中即便在借米借油的日子,有路过家门口讨饭的人,奶奶总是很和气的给他添一碗饭,我当时心里还有点不解,觉得自己都没有米还要借来吃,干嘛这样?奶奶觉察到了,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谁都有落难的时候,能帮就帮一把,要积德。”

那时同村乡里乡亲互帮互助是常态,有许多家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建设祖国,一年难得回家一次,任何一家父亲回来,都会给每家小孩带个小礼物,全村小孩就像过节,有点好吃的,也是大家分享,清贫的生活因乡亲的帮衬共渡,也变得清甜温暖,回味甘醇。

那时连环画是儿童的主要课外读物,小人书摊是我最爱去的地方,一分钱看一本,特别感恩和庆幸的是:当时老家农村虽然穷,但村里家家小孩都上学念书。

当时本村居然有类似幼儿园的“幼红班”,四五岁的我们跟着一年级的小哥哥姐姐,一起学习写字,低年级的老师往往一个人带几个年级段的孩子;正式上小学后到公社了。

记忆中三年级前我的小学没有固定校园,教室就设在邻村村民乡亲房屋的大堂,当时都是土屋,加个黑板就是课堂,课桌椅是自带的高方凳子和小板凳。

每天成群结队跟着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一起去邻村上学,除了碰上雨雪天,泥路太滑特别难走,过桥害怕外,晴天山青水秀的,经常是一路欢歌笑语,也是很友爱和快乐的。

每学期公社学校会组织文艺汇演,每个分部都很重视,会抽专人集中训练一段时间,我有幸参加过,自带米菜,去集训处搭伙,有老师编排指导练习歌舞。

那时虽然穷,一直以来,人们对美好事务的向往和追求,始终是有的,源于内心,生生不息……

记忆中谁家里要是有台收音机,那就是件特殊开心和自豪的事,后来公社居然有电视了,只是到公社看电视有点远,得走几里路,第一次看电视好多人,内容好像是播粉碎“四人帮”……   

童年印象中记忆最深的,当属家里中堂那副大对联,是爸爸亲笔,至今仍深深印在我脑海,上面书写着毛主席的名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代表了长辈们的心声,也无声地激励着我们努力奋进……(待续 )

我是 @花儿本尊 ,喜欢诗歌散文,喜欢借文会友。关注我,感知生活正能量,时艰共克,繁花共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