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初夏就成了全国人民的“龙虾节”。
我很小的时候就有小龙虾吃了,那时候大概还没有人工饲养的小龙虾,只要季节到了,带上一双长一点的筷子,在河沟、小池塘边待上两个钟头,差不多就能有一网兜的收获,回家做个一大盘供全家人享用是绰绰有余的了。
虾必须要新鲜,判断的依据是它一定得是活的。活的虾,用牙刷把它腹背都仔细刷过,然后掐掉虾头,弃之不要,然后揪住虾尾中间那个小鳍片,向外一拉,就能把肠线也去除。这样处理过后,一大兜虾也就只剩小半兜了,我们食用的部分其实就只是虾尾,因为它做熟之后自然地蜷成一团,所以我们称之为“虾球”。
虾球的做法通常比较“粗暴”:热锅热油把红油豆瓣、姜蒜、青红花椒等爆香,然后把处理好的虾球倒入,爆炒,调味,最后倒入啤酒把虾球淹没,焖煮一阵,然后开盖把汁烧干,就可以出锅了。
在我们那个偏重口味的地方,味觉刺激比食材的原味大概要更吸引人一些。所以这样的做法在更南方的人看来,大有烧老了的嫌疑。不过小时候我一个经营大排档的姑姑(虾球和田鸡恰是她的招牌菜)就曾经说过,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让虾球入味;第二,也是更重要的,足够的烹煮可以保证杀死这些野生食材体内的细菌和寄生虫,保证食用者的健康。
小时候,暑假回老家,在姑姑的饭店里总是能得到盛情的款待,最足分的招牌菜让人无限留恋。
大学时,跟着妻子(当时还是女友)去兰州玩儿。晚上,被带到啤酒广场上宵夜,表哥点了一盘小龙虾作下酒菜。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整只小龙虾入菜,当时数来,一盘小龙虾大概十只左右,价格不低,让一直以来习惯一顿能吃到几十上百只虾球的我咂舌不已。
后来在上海工作时,中央电视台上打起了广告,宣传盱眙的龙虾节,然后就看到上海的大街小巷里都是以盱眙小龙虾为招牌的小店。那时,招呼三两同事到这些小馆子里,一大盘小龙虾,配着啤酒,边吃边聊,倒也是联络感情的好办法。比起大闸蟹,小龙虾供应的时间长,价格亲民,往往又是重口味的料理,大家吃起来热火朝天,谁都一副撸起袖子大快朵颐的干劲,把原本的矜持和隔阂早都甩到九霄云外了,的确是好友或者同事聚会的好选择。
到如今,随着网络送餐的普及,小龙虾的热度更高了。即便网络上也有不少文章细数小龙虾的种种不好,也有新闻报道把横纹肌溶解症归罪于小龙虾,但这些信息只是普及了小龙虾的学名和食用时的注意事项,丝毫没有降低人们对它的热情。小龙虾正以它那红红火火的形象风靡全国。
现在的冷链配送也想出了小龙虾的配送方法,我们前不久在京东上买了一份。为了解决小龙虾死后迅速腐败的问题,卖家把虾头去掉后,把虾尾迅速熟制,然后打包速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我从小熟悉的“虾球”。这样的虾球,一袋恐怕也有上百只,配以盱眙产的专用香料,再经由自己的手,按照小时姑姑只言片语所传授的料理方案,烹制出来,可以让全家人吃得不亦乐乎。怕买活虾清洗麻烦的,这速冻虾球可能是既满足食欲,又偷懒的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