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只有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你才明白为啥他的头像是愁苦满脸?为什么他的作品总是悲苦的格调。
他一生不容易。少年读书好,可没举进士及第,即没考上公务员体系。后因安史之乱时想追随唐玄宗却又被困长安城半年,幸而当时不是公务员,所以没被杀。
杜甫在安史之乱政变时坚持立场,拥护唐朝,因此在李姓重执朝政时也终于入中央做个一官半职,本想人生经此劫能否极泰来,可只做一年,因进言不得皇帝意,被贬外地。
一贬就再没回过长安。
上元元年(760)春,杜甫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即为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被表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于大历五年(770年)冬在辗转途中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杜甫一生59年,写《登高》时已是56岁,人将死,其言也善,其言也哀,在这首诗里,写✍️尽了人生之哀,写尽了杜甫壮志未酬的人生之憾。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意译】
天高风急,满耳是猿猴的哀鸣,小洲青青,细沙白净,鸟儿在空中回旋。无边的落叶萧萧飘落,无尽的长江波涛汹涌,奔流而来。
我漂泊万里,长年作客他乡,每逢秋天更加悲凉,一生多病,如今孤独地登上这座高台。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添白发,穷愁潦倒,最近只好戒酒停杯。
【品读】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诗人病卧夔州时所写。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在夔州的生活十分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诗人从“风急”开始落笔,在这大风之中,传来猿猴的哀鸣之声,而那水上的沙鸥又在来回飞翔。在这大风吹起时,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滚滚”二字,形容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第三联的“万里”是指离家遥远,“百年”是指诗人自己已经年纪苍老,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写到这里,已经营建出了一种关于人生的悲壮气氛。
最后一句,诗人对自己的人生状况做了总结: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