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一个人带娃累到崩溃,可婆婆一来我就焦虑"
凌晨3点,孩子又哭了。我强撑着爬起来冲奶粉,腰酸得直不起来,转头看看熟睡的老公,心里一阵委屈。这样的夜晚,我已经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
闺蜜群里,有人抱怨婆婆带娃不科学,有人吐槽奶奶太宠孩子,而我,却连抱怨的资格都没有——因为我的婆婆,根本不来带娃。
每次刷朋友圈,看到别人家的婆婆帮忙带孙子,我心里就酸溜溜的:"凭什么她们那么轻松,我却要一个人熬?也有很多人会想这不是自作自受吗,哪有老人不喜欢带娃的。
大部分的老人带娃不是来自于喜欢,而是对自己孩子的疼爱,而很多家庭隔代育儿也会产生育儿观的偏差,对于婆婆的带娃,他们是既希望而又害怕的。
2. "不带娃的婆婆,真的错了吗?"
我曾经很怨婆婆,觉得她明明可以帮我们带下,为什么不肯搭把手?直到有一天,我妈说:"你婆婆年轻时也没人帮她,她可能只是不想再经历一遍带娃的苦。"
我突然愣住了。是啊,她带大了我老公,现在好不容易不带娃,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又因为我们认知上的偏差。再加上她那种控制欲很强的人,她一带娃就感觉必须听她的来。或许她也觉得不给我们带娃是对彼此最好的选择
我们这一代妈妈,既希望老人帮忙,又害怕他们插手;而老人呢,既心疼孩子辛苦,又怕被嫌弃"带得不好"。矛盾,就这么产生了。毕竟都是普通家庭,老人不带娃,就意味着大多数家庭里,女方承担带娃的责任。
3.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妈妈,而是'被爱着的感觉'"
有一次,我发烧到39度,实在撑不住了,打电话让婆婆来帮忙。那天,她带着孩子去菜地里玩,回来时,孩子手里攥着一朵小花,兴奋地说:"奶奶给我摘的"
我突然意识到,孩子需要的爱,不是只有妈妈才能给。奶奶的宠、爷爷的憨、爸爸的逗,都是他世界里不同的色彩。
如果我们因为赌气,切断孩子和爷爷奶奶的联系,他失去的不仅是一份爱,更是一个学会和不同人相处的机会。甚至会让他对你产生太多的依赖感。
4. "与其抱怨,不如试试这3个方法"
① 降低期待,把婆婆的帮忙当成"应该"
她愿意带,是情分;不愿意带,是本分。而现实生活里,大部分家庭,媳妇都是,婆婆带娃是应该,我的孩子跟她姓,不带的话,以后我也不会给她养老。
养老和带娃本身就是情分上的事情,这个一码是归一码的,你能保证你以后一定会给你婆婆养老吗,即使今天她给你带娃了,也不能。不如换个心态,她帮忙带娃,我对有要有感恩之情。
② 抓大放小,别在小事上较真
奶奶喂了颗糖?偶尔一次没关系。孩子睡觉晚了一点?天不会塌。比起"完美育儿",孩子更需要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千万不要奶奶吃了点啥,就开始开战了,试想下,如果今天是你亲妈带娃,你会不会这样做。
③ 创造轻松的相处机会
不强求婆婆天天带娃,但可以邀请她周末来玩,如果你的婆婆是全年帮你带的,你也要偶尔让人家休息,自己周末带下,学会调整下时间。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全家人爱着的。要知道大部分长辈和你关系好,才会爱屋及乌。如果天天你两一来就干架,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影响是很大的。
5. "最终,我们都要学会和自己和解"
带娃的路上,没有谁比谁更轻松。全职妈妈的累,职场妈妈的难,婆婆的不插手,公公的沉默……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无奈。
请你记住,所有的路是自己的选择,不要做一个怨妇,不然你的生活只有黑暗。没有支点,你也不会多开心。
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我们何必让怨气填满这段本该温暖的时光?
或许,当我们放下"应该"的执念,才能看见那些被忽略的爱——比如婆婆虽然不带娃,但每次来都会给孩子塞红包;比如公公虽然话少,但总会默默修好孩子的玩具。
真正的和解,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我们终于明白:孩子不需要一个完美的家庭,只需要一个被爱包围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