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师父下令:准备清理僵尸派。一位资深僵尸瞬间复活,他发了入群以来的第三篇文章上来。言辞恳切动人:“敬请老师与同学们赐教。”
花花认得他,养花出身,粉丝众多。也算得上是一方大咖,难为他屈尊待在写作群半年。凭心而论,其文贵在平淡无奇,朴实无华,写说明书,科普类文章比较合适。
但老师三番五次要求他写出趣味:不要写得令人昏昏欲睡,浪费读者时间,等于谋财害命。
养花先生一怒之下,改写小说。苦熬三天,热锅慢炖的小说顺利出炉。
话说好文章,也没个实锤的标准,搞不好就是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这篇小说,在他简友处,获赞无数,好评如潮,赏金千两,令其信心爆棚。
第二天一早,他把文章发上群里,一个上午过去了,居然无人问津。花花一向敬重他,先点赞,再点读。此文唯一的缺点,难以读懂。
到了晚上,养花先生心有不甘,再发上群一次。当班的点评老师被他诚心所感,仔细阅读,经过慎重考虑,提出几点建议。
面对不同意见,人的下意识,第一反应是为自己辩解。对方再接着辩,世上所有的争吵就此而来。
养花先生向点评老师宣战。
“你不对。”
“我不对?”
“不对就不对。”
花花看不过眼,上前插了一句:“点评的实质,不是赞美,而是批评,既然发上来请大家点评,就得做好挨批的准备。”
有人跳出来回话:“花花,你受表扬最多,站着说话不腰疼,哪知被当众打脸的滋味。”
“你可知被一个小标点,弄得夜不成寐的滋味?”
“你可知四下寻找深刻的苦闷?”
“你可知每篇文章,背后藏着多少血和汗,却这样轻易被否定。情何以堪?”
“更闹心的是,发文上去,被当透明。”
“评文不武断,改文不盲从。”
“大家究竟要的是点评还是点赞?”
……
翌日清早,师父看到这百家争鸣,心烦不已。思前想后,不在其位,不知其味。遂要求,即日起,每个学员都必须为他人点评文章。
(2)
明天是花花值日。她不敢怠慢,晚上十点,便早早逼自己躺下,养好精神,以应对点评工作。谁知兴奋过度,烙大饼似地把床翻了个遍,还是睡不着。
最后干脆爬起,将点评口诀“凤头、猪肚、豹尾”默念几遍,又翻出老师的点评文细读一番,折腾到半夜,才迷迷糊糊睡下。
次日破晓,花花睁开眼,已有几位勤奋的同学上交作业。她点开其中一篇来看,当即傻眼。
这位仁兄好才情,一篇公园游记写了五千字。还好他没去登长城,花花暗自庆幸。
待把这篇长文啃完,她有点头晕犯迷糊。读了后面忘了前面,咋办?咬咬牙,再从头来一遍。终于理清作者的思路,他一路游山玩水,夹叙夹议,论今说古,难怪飘飘洒洒五千字。
游记类文章容易写成流水账,越长嫌疑越大。花花字斟句酌,说轻了隔靴搔痒,说重了,又怕打击他的写作热情。
“拜读师兄佳作,幸甚至哉!文章写得绝妙,白玉微瑕。如果能略微精简,突出重点,则更加完美。”
掂量半日,她将点评文发上去 ,忐忑不安地等待作者的反应。那位仁兄有几分不满:
“花花,这篇文章完稿六千多字,我还忍痛删了一千字。你知道西山公园有多大吗?咳,你没去过北京,不怪你。”
被他说中,花花张口结舌答不出话来。
接着看其余两篇,恰逢五一长假,大家都出门散心,写的全是浩浩荡荡的游记。她只觉头脑发热,昏昏沉沉,好似中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