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孟郊,我们往往会想起他的两首代表作诗歌:一首诗《游子吟》,其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击中了多少游子的“软肋”。另一首则是孟郊考中进士后的写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最后两句写出了学子考中的激动,同样直击心灵,“春风得意”就此成为成语流传。
创作中有文风之说,孟郊既然能写出《游子吟》这样的诗,自然,也就会有同类情真意切的诗歌存在。比如他写的《闻砧(zhēn)》: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砧,这是一个现在几乎不再使用的词汇。指砧板。是古代捶或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有铁制、木制,乃至石板。比如古代洗衣服时用棒子捶打衣服时,垫在下面的板就是砧。
题目“闻砧”,就是听到打砧的声音。闻砧是古时常见题材,很多诗人写过。砧声来自何处?可能来自溪边,来自野外,也可能来自御苑。每当月明之夜听到一声声砧杵打破宁静,便可知打砧人的凄苦。
前四句,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杜鹃声都不算哀伤,猿啼都不算悲切,可这月下谁在砧衣?一声声令人悲痛欲绝。
后四句,提到了杵声引发的效果——这声音并不是为我(旅居在外的人)而发,可我听了头发都要愁白了。这声音不是洗衣服,是想让流浪在外的人听到后归家。
最后两句需要联系另一首诗才更好解读。唐代陈玉兰曾写过一首《寄夫》诗:“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说的是不知衣服寄到丈夫身边没有。孟郊这首诗反其意而用之——如果衣服寄到了、丈夫不冷了,是不是就更加不记得回来了?所以他说“杵声不为衣”——发出杵声不是为了洗衣服、寄衣服,而是为了发出这个声音让游子产生归家之思。很妙!
这首诗不事雕琢,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一如《游子吟》风格,且写法巧妙。苏轼《读孟东野诗》云:“诗从肺腑出,出诹愁肺腑。”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