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叛逆的艺术狂人
瓦格纳心地善良,感受力强又好幻想,狂放不羁的他一生行事多凭一己的好恶,率性而为,此种种自我的性格,早显露于童年时的学习过程。加上生性挥霍与受争议的感情事件,使他一生风波不断。此外,其对音乐诠释的特立独行,使得每当作品推出,必引起社会的喧腾;其争辩的激烈,不输其他相关政治或宗教议题,可谓“话题人物”。
瓦格纳出生的年代,已爆发民主改革思潮,强调科学求证的呼声渐高。1848年2月的法国革命波及到德国,德累斯顿爆发试图推翻旧体制的革命运动。这些现象对向来关心社会问题的瓦格纳,影响甚巨。他深信,“民主的真谛在于追求精神的自由”;而时代的革命亦将演变成“人类社会艺术规范的运动”。他积极投入1849年5月的革命活动,为起义的士兵撰写激励性的文字宣传品,并捐款制造手榴弹。在德累斯顿的暴动中,他还差点被普鲁士士兵的子弹击中丧生,其激情之举,被政府以“叛国罪”通缉。
幸好瓦格纳得到李斯特的庇护,流亡至瑞士。流亡瑞土的瓦格纳依然支持革命,于1845年至1851年间,陆续发表以“社会演变顺应革新”为主题的相关论述,并扩大古希腊著名戏剧艺术的总体瓦格纳深受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热爱哲学的他更偏爱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的悲剧观点,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反映叔本华的论点,例如:“音乐是人类意志的翻版”、“旋律是人类意志、知识生活与努力的具象表现”。这些观念,日后更具体成为瓦格纳创作的主要理论。他1859年完成的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其内容已具备叔本华的音乐理念。《尼伯龙根的指环》、《帕西法尔》等剧都一再强调“音乐就是世界的原型”,强调音乐能道出万物的本质。
另外,大哲学家尼采对瓦格纳的音乐也是大为倾倒。1809年,24岁的尼采和5岁的瓦格纳展开了一段忘年之交,那一年,他听了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后佩服得五体投地,马上写下了他当上哲学教授后的第一篇论文《源自音乐精神的悲剧》在这本书里,尼采用瓦格纳的音乐理论来诠释希腊悲剧,在瓦格纳的音乐中,尼采发现了“纯洁古典”和“狂野浪漫”这两种相对应的气质,分别称为“阿波罗气质”和“狄奥尼索斯气质”。这个在创作上不同取向的分类,对后世的美学发展有非常重要深远的影响!虽然后来因为彼此的政治立场、以及对希腊悲剧诠释的观点不同而决裂,不过这两位大人物曾经在同一时空中交会,也传为佳话!
这位身高仅165厘米的音乐家,散发出的光彩令人不敢逼视,他卓尔超群的才气、摄人心魄的力量及激越昂扬的民族意识、为德国人增添了历史的荣光,他更口口声声强调日耳曼民族优越的血统,以超人理论对后进耳提面命。由于二次大战期间,他自负的信仰与作品深受希特勒的喜爱,这让瓦格纳的音乐“对号入座”地蒙上了纳粹的卷标
古典音乐史上,很少有人会像瓦格纳那样自信、霸气甚至有点狂傲!他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说:“我天生就异于常人,我必须有智能、尊荣、阳光相伴。我所要的都是这个世界亏欠于我的,我可不像你们早年的大师巴赫那样委屈求全。休想教我靠着微薄的薪水,凑合着过日子!”以上这段话,或许会让一些人不敢恭维,可是瓦格纳的确是罕见的艺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