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痕迹主义"让位"实干勋章",基层减负需打好"组合拳"

在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在民生服务的窗口一线,基层干部常被这样的场景困扰:手机里塞满工作群,电脑里堆着表格模板,办公室里挂满制度标牌,可真正走进群众家里的时间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这种"重痕不重绩"的形式主义,不仅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更让惠民政策在"留痕"的迷宫里打了折扣。破除形式主义顽疾,亟需以制度机制重塑政绩观,让"实干勋章"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最高荣誉。

一、"痕迹管理"不能替代"实绩考核"

某地扶贫干部为应对上级检查,连夜补写过去三年的"入户记录";某社区为创建"示范点",专门设置迎检专班负责整理档案。这些荒诞现象背后,是部分考核体系存在的"材料依赖症"。当工作成效被简化为照片数量、台账厚度,当督导检查异化为"找茬游戏",形式主义的病毒便在"层层加码"中肆意蔓延。须知,乡村振兴不是"材料振兴",民生工程不是"表格工程",唯有将考核指挥棒从"留痕"转向"留绩",才能铲除形式主义的滋生土壤。

二、制度设计要长出"实干牙齿"

浙江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用群众获得感倒推政务服务改革;江苏实施"基层减负36条",明确村级组织不得承担行政事务。这些实践表明,破除形式主义需要刚性的制度约束。建立"红黄牌"预警机制,对过度留痕、重复检查等行为亮剑;推行"逆向考评"制度,让服务对象为干部打分;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撑腰鼓劲。当制度长出"实干牙齿",才能让"材料政绩"无处遁形。

三、数字赋能要瞄准"民生靶心"

某地开发的"民生实事码上办"平台,让群众扫码即可评价政策落实;某省打造的"基层减负大数据中心",自动整合多部门数据生成工作台账。这些创新实践启示我们,数字化不是形式主义的"新马甲",而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加速器"。通过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用智能算法替代人工填表,让基层干部从"表哥表姐"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走进群众家中解决实际问题。

形式主义是作风建设的"牛皮癣",唯有以制度为刃、以数字为药、以实干为基,才能铲除病根。当基层干部不再为"材料秀"所困,当考核体系更加注重发展实效,当数字应用真正赋能民生改善,我们定能在基层大地上看到更多这样的图景:干部的手紧握着群众的手,发展的账本写满民生的温度,奋斗者的勋章在实干中熠熠生辉。这,才是新时代政绩观最美的注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