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5月版。
阅读时间:2017.6.9-6.11
整体收获: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这一版本的副标题是——写给泛产品经理,覆盖了以我为代表的,在互联网行业但不做“产品“这一具体职能的从业者。除了最大程度了解产品的诞生过程、“产品经理”的真实工作过程,更多收获的是“产品思维”对日常工作的启发。
针对前者,本想记录列出提纲,但作者在2.0版本贴心地给每章提供了活泼生动、逻辑清晰的思路图,可直接用于阅读与复盘,且阅读体验好(这也是产品的成功迭代)。因此,我主要整理了“产品思维”对日常工作的四点启发。
一、“想出来 - 做出来 - 推出去”的逆向推导
▷ 原意:“想出来-做出来-推出去”分别对应产品的构思-设计-运营环节,是产品经理工作需覆盖的主要流程。
▷ 衍生:类比到我组竞品监控的工作中,到我们获得竞品动态这一刻,意味着其已开启“推出去”这一动作,这意味着什么呢?
1、可以持续观摩对方“推出去”的动作——怎么推的?推得效果如何?如果自家也在做,优劣对比如何。
2、逆向思考前一步“做出来”的动作——怎么做的?做出来的东西怎么样?如果自家做了类似的,是否有上下之分。
3、继续思考再前一步“想出来”的动作——怎么想的?动作背后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他们为什么做,咱家为什么不做。
按照这个逻辑,从运营--制作--战略层层深入下去,才会有更具价值的观点。
二、需求转化 - Y模型为内容分析打开思路
▷ 原意:Y模型是书中关于关于讲用户需求有效转化为产品功能的经典模型。
①是用户遇到的问题。例:用户说我的马太慢了。
②是用户的直接目标。例:我想快点到家。
③是一般产品经历的解决方案。例:给用户更快的马。
从①到②到③的V字路径,是一般人最信手拈来的路径,但是否思考④,决定了产品的深度。
这个案例里的4可能是:想要速度更快的交通工具,更好满足其衣食住行中"行”的需求。
所以如果走①→②→④→③的Y字路径,产品经理给的就不是更快的马车,而是汽车。
▷ 衍生:在Y模型里,从①到②到④是深入的过程,从④到③是浅出的过程。如果将内容看作产品,会打开这样的内容分析的思路:
——满足了观众的什么直接需求?即用户对内容优点的直接反馈,TA觉得好看在哪里。(对应②)
——直接目标背后,满足了观众的什么本质情感诉求?(对应④)
——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运营/内容,更好满足用户的本质情感诉求?(对应③)
目前我们止步于Y模型的①和②,对④和③的主动思考是不够的。
三、需求采集-Z模型的让你更聪明地获得内容反馈
▷原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Z模型可看作是Y模型体系的要素之一,是为尽可能触及Y模型里的④,而搭建的一个需求采集路径。产品经理在不同阶段对用户需求的收集方式,从定性/定量与说/做两个维度考察,在四象限中,形成Z字型路径。
1、去听少量用户说——访谈
2、去听多数用户说——调查问卷
3、去观察少量用户的做法——测试
4、去观察多数用户的做法——数据分析
▷衍生:结合日常工作过程,和此前做《不负如来不负卿》的经验,我们获取内容反馈的路径也无非这4条。
1、和家人、朋友、刚高考完的表妹讨论某个视频内容
2、调查问卷or 观察微博、微信、弹幕等SNS侧反馈
3、验证1中朋友们如何落实之前的观点,结果是否有偏差
4、数据流量tells much
其中,作者在书里特别提到一种方法——“攀梯术”,为访谈环节提供了很好的实操性建议。
“攀梯术”主要出现在一对一深度访谈的场合,用来探究用户对某产品态度背后的原因,基本手段是通过一系列直接的探询式问句洞察人性。面对实操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作者给出了5条很实用的建议:(可参考书P139)
1、情景唤起 2、假设某个状态缺失 3、反面攀梯 4、时间倒流对比 5、沉默或重述确认
——具体示例和方法就不赘述了 ,但这种沟通技巧用在对热播剧/综等的探讨上,不管是和家人/朋友还是刚高考完的表妹交流,都非常有用,有助于对内容的感受与分析。(可类比珊哥周一下午在群里和我们的交流)
四、其他
根据个人思考与兴趣,目前在本书的衍生阅读list里挑选了《游戏改变世界》,主要是了解用户心理、人性的极致需求,阅读后可以继续写笔记。
最后。书中另外一些我认为有价值的观点留存:
竞品的三个层次:相似的产品→能满足类似需求的产品→所有与你争夺用户时间的产品
只做一次的事情找可行解,反复做的事情求最优解。
先搞清楚问题,再选择方法,不要直接上手解决。
“做过什么”指的是“输出”而不是“输入”,你的学习过程只能计入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