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白象居,拾阶而下,拐出楼角便直接来到了长江边,我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白天的长江边格外宁静,船只静静停泊,鲜有人迹。与一路之隔的浓浓人间烟火味的白象居形成了巨大反差。
我坐在江边的堤坝上,望着平静舒缓的江水,数着大小各异的渡船,思绪仿佛飘到了曾经的巴渝码头。过去重庆的老码头可是要比现在热闹得多,货船轮渡在两江中繁忙穿梭,船夫渔夫们终日奔波,棒棒军们在坡坎山梯中背负重担艰难地爬上爬下,码头边小巷里火锅、麻辣烫和重庆小面应运而生。如今尽管码头的功能与作用都在弱化,但码头文化始终是重庆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庆发展变迁的大脉络,它承载着这座城市太多的记忆与符号。
大桥下,那片黄色墙体黑色墙脊灰色屋顶的建筑群再次吸引了我。我知道那定是湖广会馆。这座始建于乾隆年后又重建于嘉庆年的建筑群很有岭南特色,牌楼似的大门,翘角飞檐的楼顶,歇山式的戏楼和中间的八角藻井以及壮观的禹王宫都很气派。戏楼傍晚是有巴渝文化及川剧变脸演出的,但时间未到只好遗憾错过了。
站在黄墙灰顶黑脊的湖广会馆建筑群顶望向长江大桥,东水门长江大桥北侧的桥墩好似就插在建筑群的边缘,既有力地牵引着又紧密地咬合着,很有张力感。在这片富有特色的建筑群上空,两道铁锁横穿于长江之上,时不时有红色的过江缆车在眼前缓缓划过。若是在空中向下俯瞰,缆车、大桥、码头、建筑以及两岸的景象和车水马龙的街道一定是一幅美丽壮观的立体画面。
参观完湖广会馆已经临近中午,看着近在迟尺的铁锁尽头,我却花了好大劲,东问西问、弯弯绕绕、上上下下,最后才终于找到了索道北站入口。
我忐忑地登上了晃晃悠悠的跨江缆车,随着缆车的启动,轿厢顿时晃动了一下,吓得大家都惊呼了起来,我也不禁心悸了一下。工作人员立即平复道:不用担心,行驶起来就好了。果然当缆车驶出索道站,进入广阔天空,便缓和平稳了很多。
我透过轿厢的玻璃与栅栏向外望去,薄雾尚未散尽,阳光还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脚下的长江水天一色,寂寥的码头与船舶影影绰绰,显得朦胧而神秘,只有偶尔顺江而下的游船留下一道道若有若无的痕迹……
抬眼眺望,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耸立于长江两岸,在雾气和阳光中若隐若现,构成一幅浓淡虚实、水墨晕染的山水画卷。
这时有人问:这索道过江需要多长时间呀?工作人员回答:4分钟左右。不知为何我竟忽然想起一部名叫《渡江侦察记》的老电影。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为了横渡长江,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经历数个日夜的鏖战才终于突破“国民党防线”,为渡过眼前这条长江付出了多么巨大的牺牲和代价啊。而此刻在空中横跨长江却只需要短短的4分钟!时代真是不同了。但是没有曾经的牺牲与奋战,又怎会有今天的繁荣与顺达呢。
正感慨中,轿厢又一次震荡了起来,南岸的索道站已在眼前浮现。此时薄雾散去,太阳穿透云层,明媚闪烁,仿佛整个世界都明亮了起来。
下了缆车,我立于观景台上,回望长江与两岸。江水在正午的阳光下奔腾不息,述说着这座古老城市的前生与今世。渝中半岛的现代化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正续写着新重庆大都市的新篇章。
那一刻,我深深地沉醉在这山水相依,人文荟萃的图画之中,感受着重庆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纯美的自然与山城都市完美交织融合的独特魅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