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是在高考的那段时间,我反复的告诉自己,我是冷静的人,我不会紧张,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平静的我应该站出来了,于是,在高考那一段时间内我倒真的没有紧张,在每一次考试前我都这样告诉自己,也由此心理一直保持着相对的平静,考试的水平倒也和平常相差不大(若论排名,似乎更要好上一点)
其实这倒算是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过程,从高一开始,我想要练习自己的反应力,于是告诉自己在打篮球的时候要盯着别人的动作,预测他下一步会怎么做;我会告诉自己要做一个有礼貌,博学,温柔而不失坚定的人,于是在与人相处时我会注意一些小细节,也不会随意发脾气,逐渐的,我开始发现他人对我的评价有:有礼貌,脾气好。
因此我说:你想变成什么样的人,你就能变成什么样的人。如果告诉自己是要成为一个优雅的人,自己的言行举止就会变得柔和;如果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果敢的人,做事就会不自觉雷厉风行。而我们很多人,从小会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评价体系下成长起来,当别人告诉你你是个怎样的人,你做的选择,不自觉就会向这样的一个标签靠拢,于是,从小内向的孩子长大接着内向,从小外向的孩子长大接着外向,当然了,在家内向,在外可能也是外向,这也并不冲突,只是我们看到,很多时候我们接受的都是社会的心理暗示,潜移默化我们的表现甚至性格,“这孩子从小就不爱说话”真的是我们不爱说话吗?还是因为一直都没有觉得自己爱说话呢?
那么我们进行自我的心理暗示便也显得十分重要了。我想要成为一个好学生,于是我便会主动去学习;我想要成为一个情商高的人,于是我会去注意观察他人的行为举止......很多很多事情都会存在一个心理暗示,而心理暗示可以分为三种,很多情况下甚至会有所交叉:第一种是我能/不能做到某件事。我能在图书馆看一天书;我不能不敢在大家面前发言...之类的都是于此,告诉自己能去做某件事,也便会有了信心,想要去完成;告诉自己不行,那也便会兴致缺缺,甚至会有所逃避。今年体测我在跑1000米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比起半年前,我可以跑得好得多,于是我开始用比较快的速度跑,结果是我跑了那一次的第一名。告诉自己能做到,也就是有了一个做下去的理由和动力,至少我们不会再自我怀疑而犹豫不决,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做到的。
第二种是我是/不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面对他人的困境,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善良的人。”于是会给予帮助;面对难题,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不惧困难的人。”于是不会去逃避而是面对。我要成为一个有魄力的人,于是不会再逃避小伤小痛,会去想要看更大的世界;我要成为一个冷静的人,于是不会随意急躁,凡事多用脑子想一想。刘德华是这样说自己的,如果说一个人做慈善是'装',他做一年,做五年是'装',但是他要做了二十年就算是'装'也称得上是一个慈善家了。也即是有一个标准在告诉自己,我要达到那个目标,于是会一直去努力达到,在这样一个自我接近理想自我的过程中,人的品格,性情也就逐渐塑造成了。
第三种我觉得很玄乎,但同时也非常有趣,就是在内心呼唤出另外一个形象,有人称他为第二重甚至多重人格,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搞得像精神分裂之类的,只是给自己一个改变心态的形象。就好像科比,在鹰郡事件中他被报出丑闻,被送到法庭接受审判,于是在法庭上,他是一个犯了错误的丈夫,而当他回到篮球场上,他创造出了黑曼巴,他就是冷酷无情的杀手,在球场上夺分,给予对手致命一击。在必要的场合,不妨让自己成为一个合适的人,就像我在高考场上我让自己变成一个冷静的人一样,收起平时的放松,收起紧张的心态,我就是为考试而来,因此我也不会紧张,只是写好我要做的题。
当然了,心理的自我暗示并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我们要进行自我暗示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合适的条件和基础,不可能一步登天,也绝不是一定就心想事成。我想要成为一个无所不知的人是不可能的,而我想要成为一个睿智的人则需要一定的过程,这样的暗示导致的行动一定要坚持下去才会产生效果。做一件事都是要有“做”才会有结果,设置的理想是否可行,每一步的具体操作是否有规划,能否执行到位,才是能否成事的关键,自我的心理暗示只是给自己提供了一个理由,做不做,怎么做,能不能坚持,当然还是得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