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楼上住着一个7岁的小姑娘,我并不记得她长什么样子,但是,每天,都能听到她在练琴。每天晚上从八点半到九点半,从未间断。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楼上遇到了她,问她关于练琴的事。她说她从5岁开始练钢琴和小提琴,平时周末还有学画画和上舞蹈班。我问她这些是否都是她喜欢的爱好,她说也不知道什么叫爱好,都是妈妈安排的。她说,她的妈妈跟她说,小时候多学一些才艺,以后有生活会比较美 好。
有时候,我能从小姑娘的琴声中听到不耐烦,听到焦急还有难过。我也曾有一段时间十分佩服她可以如此几年如一日的晚上练习。而且还有同时除了上学外,还要学习那么多的课外能力。但是,我看的出来,她并不快乐。至少没有像同龄的其它小朋友那般的活泼和轻快。她在背负着一个“今后生活会美好”的远大理想,而苦苦的压抑着现在。
或许练好了钢琴、小提琴、画画、跳舞,真的会让她以后会生活的丰富一些,但是否美好,谁知道呢?小姑娘并不乐于其中,大家都猜的到,是她的妈妈希望她这么做。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父母希望子女完成一些理想,以爱的名义。伍绮丽的小说《无声告白》讲述的也是类似的故事。
小说的一开头,作者就让女主角莉迪亚死了。在一点点的寻找莉迪亚为何而死的过程中,作者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家庭的故事。父亲詹姆斯是华裔,从小贫穷,却靠着非凡的天赋和努力成为学霸上了哈佛,母亲玛丽琳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妈妈希望她嫁给一个哈佛毕业生。她自己想当一名医生,但因为结婚生孩子,她中断了学业。玛丽琳曾离家出走过一段时间,想去完成学业,但还是失败了。想当医生的梦想一直在她心里压抑着。
当了教授的詹姆斯的内心总是有一种怕被人歧视的自卑感,玛丽琳渐渐在家庭生活变的不快乐。她们的三个孩子,内斯、莉迪亚、汉娜,她们把最多的希望寄托在莉迪亚身上,而她看起来又像是最听话的那一个。无论玛丽琳对她说什么,她都说好的。玛丽琳总是给很多的作业和课外内容给她学,詹姆斯总是希望她交更多的朋友。然后,并没有人真正问过莉迪亚到底想要什么,到底喜欢什么。
作为父母的他们,都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曾经想成为的人。却不知,这样一步步的期待中,这一个家,对于三个孩子来说像是一个透不气的牢笼一样。内斯急切的想通过读大学逃离这里,小女儿汉娜总喜欢躲在桌子后面。内斯的离开,是压跨莉迪亚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莉迪亚想反抗,想逃离,最终在水中溺亡。
故事的背景是在美国,不过,读完整本书,这种情景和内容真是太熟悉了。几乎是会发生在中国的每个家庭里,或许就是发生在你我身上。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父母带着太多期待,甚至是要求,父母可能也没有错,只是表达爱的方式并不是孩子想要的,而孩子在这种爱的捆绑下,不敢反抗。大家都不知道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却总是以爱的名义去要求他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
在这一代又一代的循环当中,大家都是受害者。小说中的玛丽琳的妈妈对玛丽琳有期待,玛丽琳又对自己的女儿莉迪亚有期待,如果莉迪亚还活着,当她成为人母时,是不是也会在潜意识里对自己下一代有要求呢?这看起来是一个极自然延展的亲情链条,一环扣一环。上一环被另一环牵制,自己这一环又扣住下一环死死不放。
读过此书,有一种沉重的苍凉感 ,又一种解脱的轻松感 。庆幸的是,我理解这样的父母,也理解这样的子女。更庆幸的是,我没成为她们其中的一环。无论作为父母或是子女,真的不能一直陷入到这种循环当中,不要试图控制他人,也不要试图依赖于他人。不能把自己想要的生活强加到别人身上。
那些压抑的过去必将作祟于现在,受罪于我们和我们的亲人身上。终其一生,要摆脱的,不仅仅是他人的期待,更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奋力从自己身上斩断钳制他人的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