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应该是可以带来幸福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只是一种谋生方式。所以很可惜,我发现身边的人包括自己越来越多地开始抱怨上班,原因各异。比如钱少、事多、常出差、无成就感、无创造性、没有生机、学不到新东西、无法兼顾家庭等,在各种原因中抱怨最多的是加班。
也许只有创业者不会抱怨加班,因为他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份付出都能得到回报,他们相信明天会越来越好,哪怕再苦一点再累一点也能够积极应对。他们坚信,工作会推动着自己离梦想无限靠近。对他们来说,加班工作甚至会成为一种精神生活。
可是,目前创业者还是少数。大多数没有能力和资源创业的人都会选择找一份工作。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工作,加班早已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而且似乎是个无解的难题。
有的公司形成加班文化,员工入职后会签“奋斗者协议”,自愿放弃年休,周末工作更是家常便饭。有的企事业单位领导要求员工加班时就说“站位要高,视野要宽,要有奉献精神,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其实谁都不喜欢加班,但谁都无法与加班彻底绝缘。
那么,我们为什么讨厌加班?并非懒惰,并非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主要是高付出与低回报的尴尬所致。这个回报不仅指工资、福利等物质回报,还包括心理优越感和满足感等精神回报。
员工加班通常是以牺牲时间的形式呈现,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重视自己时间的使用质量。人性是趋利避害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尺子衡量自己行为,加班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值不值得加班。
如果员工认为加班有价值,就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员工认为加班不值得,就会发生抱怨,更无法对工作产生热爱和激情。
工作中需要加班的情形通常有以下几种:
1.刚参加工作或者调整岗位,对自己工作领域的知识和需要掌握技能不熟悉,这个时候应该多加班,无价值的加班例外。工作中学到的知识和遇到的问题有助于提升自身能力,加班将是自己从稚嫩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2.企业管理有问题、价值扭曲,安排过多工作,人员配备不足,工作内容不以结果为导向,缺少科学调研,理论脱离实际,形式主义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往往产生“忙了大半天不知道意义何在”的困苦感受,这种加班毫无意义。
3.工作枯燥、无创造性和成就感,员工长期忙于大量而有压力的重复工作,且随着企业发展、规模增大、工作精细化的要求,工作量越来越大,在加班的情况下,许多工作也只能是讲求基本完成,无法做到精、细、专,认真负责、追求完美的员工甚至为此感到极度沮丧。在这种情况下,一小时的私人时间创造的价值比加班更大,哪怕是全部用来娱乐。这是用金钱难以衡量的情绪价值。
工作初期,加班确实能够给我们带来好处,它能让我们更快地成长。可是如果长期加班,整天陷入事务性的繁忙中,忙着打电话、忙着发邮件、忙着完成各种量化指标,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被“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变成了“近视眼”,只看到眼前的具体事务,没时间思考工作的优化和更长远的发展。长期来看,这种状态会导致智力和判断力下降,对企业发展、对员工个人成长都没有好处。
生活残酷,远离加班也许不现实,我想说的是,工作固然重要,但始终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的一生还有更重要的事——发展自己。发展自己当然不只是升职加薪,更包括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审美能力,让自己变得更丰富、更幸福。
生存压力之下,出于责任我们不得不加班,在无法改变自己的工作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探索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降低自己对工作的期望值,积极管理情绪,找到一个可以滋养生命、给生活带来快乐的兴趣爱好,关心和陪伴家人。
与此同时,持续学习,自我完善,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给自己定一个方向和目标,在有足够力量和眼界的时候,开创自己新的人生。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即使实现不了,这种一直在路上的状态,这种为了梦想而奋斗的过程本身就能够提升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