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蒂和卡西奥普从理论上假定有两种主要路径——中心地或者边缘地说服。
中心路径说服即指经过仔细的思量、考察,最终决定是否接受观点。
边缘路径说服指的是随意根据简单线索做出反应。
多数时候这两种说服是结合起来使用的,比如某电脑的广告,既吹捧其配置、运行速度等,也选用年轻的广告演员说出广告词“好家伙,你搞到了X牌”。对配置和参数的介绍,就是一种中心路径的说服,让人了解到这种电脑的性能优越,从而吸引关注性能的观众。而年轻的广告演员及感叹性的广告词,是一种边缘说服,使人感觉到用这个电脑会很酷,从而吸引青少年。
2,宣传的来源对效力的影响
尽管信息是一样的,但来源不同时,对人们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实验表明,著名诗人和批评家可以左右人们对一首诗的评价,权威医学杂志可以改变人们对某种药物的看法。因为他们是领域内的专家,更值得相信。
但也正如前面所说,信息的效果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信息的来源、信息来源的特征、信息的接受者等。作者与戈尔登进行过一个实验,让六年级学生听一段强调算数的重要性的演讲。实验者告诉一部分学生,演讲者是工程师;告诉另一部分学生,他是个洗碗工。结果很显然,“工程师”的演讲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后来实验者改变演讲者,有时是个白人演讲,有时是个黑人,结果发现,在对黑人偏见很深的孩子中,白人工程师演讲的效果更大;在对黑人最没有偏见的孩子们中,黑人工程师的影响力更大。显然听众的态度影响了效果。
增加宣传效果的方法
那么有哪些可以增加宣传效果的方法呢?很明显,提高可信性是一个关键因素。那么如何提高可信性呢?
第一,如果一个宣传者的立场明显与其私人利益相反,他的可信性就增加了。比如,售卖某品牌电脑的店主在回答什么电脑最好用时,推荐了(自己没有售卖的)另一个品牌,那么他的可信度就增加了。
第二,如果一个宣传者看起来没有试图影响他们的意见,他的可信度会增加。如果一位股票经纪人向你推荐股票,你可能会犹豫。但当你无意中听到他跟别人聊天说某股票价格可能会上涨时,你反而更可能购买该股票。
第三,如果我们喜欢并认同某个人,那么至少是在不太重要的观点和行为上,他们比通常的内容更易影响我们。就好像我们很清楚明星只是为了获利而代言产品,他们的可信性很低,但是我们仍然愿意接受他们的宣传
宣传的方式(一)
1.借助理性还是情感?
如果你要说服别人驾驶时不要打电话,是展示交通事故悲惨的现场有效,还是通过理论和逻辑说明驾驶时接电话的危害更有效?通常,理性的宣传和情感的宣传是很难区分开的,因此我们转而考虑另外一个问题:情感的不同水平对宣传的效果的影响。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试图劝导人们戒烟:
第一种条件下,仅仅给别人戒烟和做X光胸透的建议,这能引起别人的轻度恐惧;
第二种条件,给他们看一部电影,里面一个年轻人做胸透时发现了肺癌,这能引起他们中度的恐惧情绪;
第三种条件试图引起高度恐惧情绪,安排人们既看电影,又看到肺癌手术血淋林的场面。
这三种不同水平的恐惧情绪,哪种更能促使人们戒烟并做胸透?利文撒尔及其同事的实验表明,最高程度的惊吓会促使人们去行动。同时利文撒尔也证明,虽然高度恐惧诱发了更强烈的戒烟意向,但必须同时提供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否则人们的行动改变也很少。但是强烈的惊吓总会有效吗?并不是,有时恐惧反而可能起到抑制作用,妨碍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执行。在为了预防艾滋而进行的宣传中,通常既诱发恐惧情绪——艾滋导致死亡,又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使用安全套。但有迹象表明,这种宣传并没有用,甚至起到反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当广告强烈提醒做爱、安全套和死亡之间的关系时,会增加人们的顾虑,减少做爱的快感。此时,很多人会拒绝去想它们,把安全套之类抛诸脑后。
2.统计证据与个别案例
假如你正考虑买一辆车,一份调查了1000名用户的报告详细描述了沃尔沃轿车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说它的维修记录最佳。你觉得不错,打算就买沃尔沃。但在与朋友聊天时,他显得很不赞同,并向你描述了他表弟购买沃尔沃后悲惨的经历:变速器不好用、发动机很快就坏了等等。表弟的遭遇仅仅是个例,相比1000个用户的报告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是在知道表弟的故事后,你还会毫不犹豫地购买沃尔沃吗?与大量的统计证据相比,多数人更偏向清晰形象的个别案例的说法,而且事例越生动,它产生的说服力越大。
3.单方面证据与正反论证
如果你正试图发表一场演讲,说服听众相信死刑是必要的。那么是只陈述死刑的必要性,还是同时提及反对观点并驳斥更有效呢?提及反方观点,一方面会使你显得比较客观可信,另一方面又提醒了听众反对观点的存在促使他们自己思考。事实上,采用单方面论证还是正反论证更有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听众的见识。听众见识越广,越不容易被单方面的观点说服,他们更愿意同时考虑正反观点。另外,听众最初的立场也会起作用。如果听众一开始持有相反的观点,那么显然只做单方面的论述会使他们产生怀疑,正反论述更能影响他们。
4.观点呈现的顺序
如果你是两位市议员的竞选者之一,现在需要两位发表一场演讲,之后观众进行投票。此时主持人问你,你想先讲还是后讲?一方面,听众对最后听到的内容的记忆更新鲜,后一个讲就有 “近因效应”的优势;另一方面,最先听到的内容对后面听到的有抑制和干扰作用,第一个讲能占据“首因效应”优势。两个效应正好是相反的概念,先讲和后讲各有利弊,那么这是否说明演讲的顺序无所谓呢?
这得看两个关键变量:两个人演讲之间的时间间隔,和两个演讲全部结束到听众投票之间的时间间隔。如果两个演讲之间的间隔非常短,首因效应的抑制作用非常强,先讲比后讲有优势;如果听众必须在听完两个演讲后立刻投票,则近因效应非常明显,后讲更有优势。
5.差异的大小
在观点的宣传者和接受者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时,说服的效果最好呢?
作者及其学生,根据前人大量的研究设计了一个实验,请女大学生阅读几节现代朦胧诗,并根据它们的好坏进行排序。接着再让她们读一篇诗歌评论,评论里面提到了被她们之前列为最差的那首诗。一部分被试拿到的评论热烈赞扬了那首诗,评论宣传的观点与被试真实的观点差异很大;另一部分被试拿到的评论只是稍微称赞了那首诗,此时观点的差异是中等的;还有一部分被试看到的评论是对那首诗不屑一顾,此时观点的差异最小。最后,让实验的一半被试相信诗歌评论的作者是著名诗人艾略特,另一半被试相信评论的作者是一个大学生。实验者要求被试再次对那首诗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如果宣传者是非常可信的诗人艾略特,他的观点与接受者观点之间差异最大时,对接受者的改变最大。而如果宣传者是可信度不高的大学生,他的观点与接受者存在中等差异时对被试的影响最大,他的观点与接受者的观点差异极大时,被试会质疑他的可信性,从而拒绝被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