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还在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读书的列宾在涅瓦河上第一次见到纤夫,萌生了创作这一主题的想法。5年后,他完成了享誉世界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和列宾同游伏尔加河的胞弟瓦西里•列宾,列宾在旅行期间完成的纤夫速写、素描和草图。1871年列宾毕业获大金质奖章,携家人公费赴巴黎留学。此期正值法国印象派流行,女儿维拉的肖像可见受到了马奈画法的启发。在巴黎,列宾接受特列季亚科夫的委托,为屠格涅夫画像。斯塔索夫是其终身导师与挚友,列宾为其所作肖像总数十分之多。根据中世纪史诗创作的《萨特阔》(1876年)是列宾的留学汇报作品,为他赢得了“院士”称号,展现了他在巴黎时期多元的创作兴趣与艺术热情。
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是19世纪后期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流派,1863年由克拉姆斯科依等艺术家发起自由画家协会,1870年正式改组为“巡回艺术展览协会”(1870-1923年)。该画派主张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社会各阶层生活,反对学院派传统,代表画家包括列宾(出生于乌克兰屯田兵家庭,在美术学院学习时获金奖并访问维也纳、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地)、苏里科夫、谢洛夫等,作品涵盖历史、肖像及现实题材,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伊凡雷帝杀子》。该画派起源可追溯至1863年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学生抗议事件,参与者组建“自由画家协会”后发展为巡回展览艺术协会。1871年至1922年间共举办48次巡回展览,覆盖圣彼得堡、莫斯科等主要城市。1905年后,画派因经济困境与艺术观念分歧出现分裂,部分成员如苏里科夫转向官方艺术机构。列宾于1878年加入协会,其创作遵循“艺术扎根生活”原则,如《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呈现社会阶层缩影。后期成员谢洛夫融合印象派技法,延续肖像画传统。
列宾绘画作品这次来国家博物馆展出,是“中俄文化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俄罗斯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共同推出“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首次在中国大规模呈现列宾艺术全貌。展览通过“河畔船歌:艺术之旅的开始”“广袤大地:现实主义的求索”“时代史诗:民族灵魂的光辉”“暮色沉思:晚年的自由之境”四大篇章,以92件油画和素描作品,系统梳理这位巡回展览画派巨匠的艺术生涯,全面揭示其创作中“理性与激情共生”的独特美学逻辑,真实呈现其笔下一个民族的觉醒与一个时代的温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俄罗斯文化艺术的窗口。
获悉有列宾绘画在国内展出,一直盼望能够近距离观看。由于特殊情况,9·3活动,预定展票耽搁,所有在活动结束后,很是顺利地预定得到机会。带着一种淡淡的神往感觉,一种不为自己所知的情绪,进入二楼南侧展厅。
我是乘坐早班第一趟开往帝都方向的火车,进入展厅是上午十点钟,观看展览的观众稀稀拉拉地屈指可数。
投影仪连续播放着“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被画面质感感动深深地吸引。画面在灯光与画面色彩的映衬中,生发着遥远的光芒,不朽的灵魂拖着疲惫的身躯,负重前行,铜色贴满脸旁,脚下踩着泥泞荆棘。坐在地毯布置的地面,观看了许久,流连于泥浆、河水、人物、木船、船帆……不知在哪里坐了多久,听到有人喊话,“观看的人太多,不要坐在地毯上停留太长时间,往里走”。回过神来,身体舒畅里许多,不似那种开始神往的感觉了,是那种被拉进、被相识的意境。
歇息
画家妻子维拉•阿列克谢耶芙娜•列宾娜肖像
1893年前由P. M. 特列季亚科夫从画家处购得
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
列宾为家人创作的肖像总饱含着发自内心的温情与对至亲之人的深切关怀。画中人维拉(1855—1917)因终日操持家务而困倦,在摆姿势的间隙打起了盹儿。列宾对妻子小心翼翼的温柔,对沉睡模特细致耐心的守候,加之画家与生俱来的敏锐直觉与非几天赋,共同铸就了这幅19世纪的肖像艺术杰作。
萨特阔
列宾凭借这幅巨制画作于1876 年获得“院士”称号。这幅作品取材子诺夫哥罗德壮士歌中关于萨特阔—一位富有的“客商”(商人)的故事。在海底水玉的奇幻宫殿中,萨特阔必须为自己选择一位新娘。各个时代和民族的美女依次从他面前走过。“远处站着一位朴素的俄国姑娘。萨特阔的目光越过那些异国美女,被她深深吸引。”这幅作品是艺术家在首次重要海外之旅期间构思并创作的。
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科俠肖像
列宾所绘巡回展览画派领袖、杰出画家克拉姆斯科依的肖像画,其绘画风格呈现出克制的色调处理和简练的构图特征,这正是克拉姆斯科依本人在肖像创作中惯用的艺术语言。同时代的人都惊叹于真人和这幅肖像画的高度相似。然而,画家真正追求的,是通过刻画模特的心理状态来揭示人物性格特质与情绪世界。
展厅的人逐渐增多,这时已经没有刚进来时那种从容淡定仔细看了,人们在不停地拍照、做视频,人形憧憧,到了下午一点多,只觉得身体瑟瑟发抖,展厅内空调冷气充足,在展厅内驻足时间长,已经是寒冷难耐,第四个主题已经没有那种兴奋状态了,但还是仔细看完每一幅作品,走出展厅已是二点多。看到很多人坐在那里休息,也感动体乏了。
夜晚,赶最后一班火车,在火车站等候大厅,回想画展,完全没有记忆,一片空白,想想怎么会是这样的感受,艺术来自于感受而不是理解。一次奇妙的“特种兵”式旅行。
九月再见!十月你好!
祝你前方万景静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