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秘鲁的一次研究之旅中,艾丽斯·罗布迷上了清醒梦。清醒梦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中,一个正在睡觉的人可以意识到自己在做梦,甚至可以控制梦的体验。于是,罗布开启了对梦境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之旅。
通过研究,艾丽斯·罗布发现为什么梦境对我们的情绪和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并阐释了我们如何更好地记住我们的梦,以及为什么我们应该记住。她追溯了梦和创造力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甚至为我们如何享受清醒梦的激烈冒险提供了建议。
《梦的力量:梦境中的认知洞察与心理治愈力》一书对我们夜间所见的意义和目的进行了清晰、前沿的审视,并指导我们改变做梦的生活——使我们清醒时的生活更丰富、更健康、更快乐。
作者简介:
艾丽斯·罗布( Alice Robb)
《纽约杂志-我们的科学》(New York’s Science of Us)专栏作家,曾为《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新政治家》(the New Statesman)、《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世界时装之苑》(Elle)、《大西洋》(the Atlantic)、《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等杂志撰稿。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好书,有关与心理与梦的研究,期待能够读懂自己
# 梦很神奇,现在科学还没有搞懂梦怎么形成的,对现实的影响是不是真的?挺好的一本书。
贰:
《庄子.齐物论》里说:“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从古至今,关于梦境的说法,似乎总是透点着浪漫、奇异,玄之又玄的妙境。小时听《枕中记》的“一枕黄粱”的典故,卢生还是那个破衣烂衫一事无成的卢生,但他在梦里却是荣华富贵娇妻美衣华食最终寿终正寝,虽说“黄粱一梦”成了虚幻不可实现的代名词,可这故事的的确确让人听得津津有味。梦里无论是奇谈怪物、上天入地、生离死别,亦或是挣扎哭喊,被封在大大的铁盒子一般嘶吼反抗,内心藏着巨大的悲恸,都便是我们内心的写照,我们内心的最真实的写照,只有你自己不会欺骗自己。
有一说一,我一向抗拒类似心理学科普之类的书籍,枯燥无味故事性不强,读来实在寡淡,我就是这么一个肤浅的读者。爱丽丝. 罗布的这本《梦的力量:梦境中的认知洞察与心理治愈力》大概是我读的第二本心理学相关的书了,第一本是《周公解梦》,都是同一种研究对象。我的第六感里,似乎梦境对我的吸引力更大,因为未知,所以好奇,好奇在另一个世界里经历着万千繁华朝生暮死飞天下海生死之痛的我,是什么模样,藏在我身体里的我,是不是和我的外壳一样无坚不摧依然小心翼翼地热爱着这个世界。
《梦的力量》并无想象中的枯燥,甚至作者还有些甚至可以说是不少幽默细胞,一些琐事讲得分外有逸趣,成功破除了我的固执成见。这本书的内容用政治答题的思维来分析大抵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梦境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怎样看待我们的梦?古往今来为什么有这么多先贤醉心于人类的梦境研究?梦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怎样能发挥出梦境的最大创造力?我们怎样运用梦境来进行自我疗愈加快自我创伤愈合?意料之中的内容 意料之外的小惊喜,有点边读边探宝的感觉,也正是这种百爪挠心的小痒痒不知不觉就牵着我读了下去,如同在大雨中跑过一遭一般酣畅淋漓。
梦境,是我们剥掉外壳最私密的部落,在这本书里,或许你找得到自己。
叁:
我们每个人入睡时都会做梦。在艾丽斯·罗布所写的《梦的力量:梦境中的认知洞察与心理治愈力》一书中,作者罗列了众多心理学家、精神学家对梦境研究的相关成果。全书以科学的视角阐述了梦在缓解精神压力、疗愈心理创伤、激发创新灵感、改善运动技能等方面的神奇功效。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将梦境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第一次赋予梦境正统的学术地位。弗洛伊德认为梦境是新学科精神分析学的焦点,并认为通过梦境可以探索大脑无意识活动机理,因此梦境中的每个意象,包括陌生人、情人、甚至无生命的物体都代表了自我的某个方面,通过梦境可以看出做梦者想要实现的某些愿望。在弗洛伊德去世几十年后,精神病学家开始质疑他的理论,不少精神病学家认为大部分梦都是不愉快的,这令他们对弗洛伊德有关愿望满足的观点产生了怀疑。
然而在许多原住民文化中,梦境却一直被当做这个世界连接另一个世界的桥梁,他们将梦境当做一个神圣的空间,这个空间中他们可以和自己的祖先甚至幽灵沟通。到了20世纪60年代,怀俄明大学心理学家戴维·福克斯发展了一项理论,他认为九岁以前的儿童通常记不住自己的梦境。而作者认为如今随着睡眠科学从一个冷门专业发展成一个资金汇聚的产业,梦境科学家在日渐增加的睡眠诊所中找到了归宿。到21世纪初,这个舞台已为梦境科学的复兴和重新审视被人遗忘的早期研究搭建起来,而学习梦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在这本由英国专栏作家艾丽斯·罗布所写的《梦的力量:梦境中的认知洞察与心理治愈力》一书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梦境故事来解析梦的治愈力量。为什么我们在梦中所体验到的大多数情感都是消极的?按照威胁模拟假说,梦境会逐步形成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以帮助我们在低风险环境中消除焦虑感,熟悉应激事件,并应对悲痛和创伤。自然科学家瑞文苏在分析这一消极情感时曾推断,如果我们的祖先能够在睡觉时练习处理危险状况,那么当他们将来有一天真正面对危险时,或许可以拥有某种优势。他的这一推断是基于人类的早期生活环境等因素做出的,那时野生动物、不可预知的地形地势、敌对的其他族群都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危险因素。这一解释让梦境的消极情绪变得不同寻常。
有意思的是,不少调查者认为,梦境中如果仅仅出现食物,可能是做梦者饮食失调的象征。在一项研究中,一大半的贪食症患者和四分之一的厌食症患者在睡眠实验室过夜的那一晚上都梦到了食物。然而在健康人群中有关饮食的梦境却比较罕见。
梦境相关行为一个最有用的应用是确定谁存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不少研究者认为一些喜欢说梦话或者是喜欢梦游的人,日后患阿尔兹海默症或者帕金森症的风险更高。而一些精神病学家对多名患者的跟踪采访也证实了这一点。没想到梦境竟有这么多的理论,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解析梦境功能的科普读物,读来轻松有趣、令人脑洞大开,值得一看。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本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请自觉投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