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929年奶农宁愿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也不愿送给别人?
初中历史课,学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当小伙伴们看到奶农把过剩的,白花花的牛奶,就这么毫无惋惜地倒入密西西比河时,无不扼腕叹息,捶胸顿足,叹息道:“送给我也好哇~~~唉”那时肯定不少同学心里念念道:奶农都变态,送给别人不好吗?偏要白白倒掉!
其实,这样想的同学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通过到表面的现象,得出了愚昧的结论,当然,那时的我也不能幸免。
为什么说那些结论是愚昧的呢?我们不从市场需求和信息对称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而仅仅是通过人逐利的行为,代入奶农的角色分析它。
先假设,奶农都不是那时同学们心中的“变态”,而是在牛奶需求过剩时将牛奶送给别人的大好人,那是奶农送到你家里还是你来奶农家取呢?“既然是已经是白送的了,怎么好意思让奶农亲自送过来呢。”这位同学很会为奶农考虑,值得夸奖,那就让人们来取吧。可是免费就会人多,要不要管理,避免肢体冲突?买卖关系中,你喝了我的牛奶肚子痛,可以要求我赔偿,免费的牛奶你喝了肚子痛我要不要赔偿?
奶农:“什么?要白送牛奶我已经很不容易了,得不到半点好处,现在还要我安排领奶!我要是把管理的时间拿去打零工,是能赚钱的,现在不仅不能打零工,还要承担你肚子痛的风险,太亏了,作为奶农我不干!”
好了,就算如此,奶农还是答应上述要求,围观群众最终还是领到了免费的牛奶,喝它一口,尽是占了大便宜的快感,心里别说有多美滋滋的了。于是,喝饱就开始思考了:奶农的奶卖不出去,到最后他们没办法,所以只好白送给我们了,如果我们达成协议,大家都不去买奶农的奶,导致他们卖不出去,只好送给我们,那我们岂不是每天都能喝不要钱的奶?我真是太聪明了!
天真。要知道,短视无法获取长远利益。只局限于这一次在奶农身上获益,以后都会没奶喝。因为奶农不是傻子,当牛奶第二次卖不出去时,他会选择改行,而不是一亏再亏,当所有奶农都不产奶时,你就算愿意花钱,也没有奶喝,当然,不可能所有奶农都转行,但是,部分奶农转行也会导致供给减少,从而抬高奶价,作为消费者的你无疑要增加消费。
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电影院宁愿空着也不让人免费看电影?
电影院经常出现座位大量空余的现象,不少人埋怨影院宁愿空着也不让人免费看电影,认为这是浪费资源。其实不然,如果影院果真这么做,那么它倒闭是迟早的事。为什么?因为这样做给外界释放了一个信息:只要大家都不买票,临近开场时就会有座位剩余,影院就会让大家免费观看。
试问一下,如果你是影院老板,这样做能赚钱吗?你会继续开影院吗?影院倒闭了,作为喜欢看电影的你,是该开心还是失落?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看似免费,其实代价都隐藏着,不是你承担,就是他承担,逃不掉的。
这里是路人莞尔一笑,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