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律诗包含五言与七言。
七言也好,五言也罢,不外乎平起与仄起两种。
今天仅就仄起的五言形式来谈一谈见解。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是五言律的一般格式,想必大家都司空见惯了。与之相比,还有一种格式仅仅是尾联存在些许差异,即为: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据我所知,很多诗友对此就不甚了了了。
自古以来,一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大家都用此种格式写过诗,有的还偏爱这一格式。在此不妨列举几位:
请容我权以照片示之。
记得从前在一本权威读物上看过,采用这种格式有个前提,那就是“平平仄平仄”中的“平平”一定得确保双平,绝不能是“仄平”;当然,更不能是“平仄”了。
曾经向一诗词专题投过两次稿,没有收。很具责任心的编辑告诉我说“出律”了。详细了解之下,才知就是因为我采用了此种格式。这种格式在她看来,亦或是在机械的相关判定软件看来是“出律”的。
如若仅仅是其孤陋寡闻,而非在通晓格律的情形下还特地要秉持所谓的“原则”,那么这种做法倒也可以理解。我以前也曾经只认同前一种格式,似乎那方是规范正统的。后来,逐渐逐渐地体会到,有的时候,后一种格式在表达内心情感时更有力、更到位。这样才慢慢认可并接受了。
对一位编辑来说,于每一份稿件都应该严格把关、马虎不得。这位编辑的严谨作风着实很令人敬佩。而对于如我这般普通的诗词爱好者来说,诗词本就是性情之物,借以言志抒怀便足矣,何必较真呢?
闲来无事,权以誌之。
附:诗兴与诗情
为诗之事,当先起诗兴;有了足够的诗兴,才能酝酿出足够的诗情;有了足够的诗情,诗韵才能被鼓荡起来,流成一首诗。
此处所谓的诗,是包括了词在内。
且看毛*主*席的那首《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押的是“尤”韵,分上下两阕。每一阕,都由低到高地涌动着澎湃的激情,到末尾以问句达到高潮。
试想,当年的青年毛*泽*东,胸中当有怎样宏烈的诗兴与诗情,方能在有限的韵字当中,淘沥出精妙绝伦、一往无前的意境来?
有了诗兴与诗情,诗韵便可以从容斟酌;反之,若兴致与激情不够,即使再绞尽脑汁,仅用文字来堆砌,也难臻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