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级人文艺术系广编三班 胡乔
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性格的表现,我试着了解一部作品,也试着了解作者本身,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时代变迁又能给作品本身带来怎样的色彩,我这样想,所以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去欣赏。
《风雪夜归人》在一个酷寒的风雪之夜,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踉踉跄跄地从坍塌的围墙缺口走进曾经让他醉生梦死的苏家花园,扶着那棵海棠树,粗糙干燥的手一点一点抚摸着干裂的树皮,好似在找回留在这里的影子。
可二十年缥缈易逝,这二十年里他又经历了多少苦难,二十年前他又为何放弃受人仰慕的生活?一切的一切都在这棵海棠树下。
二十年前,一个出身贫寒却因出演花旦红极一时的京剧演员魏莲生,是达官贵人追捧的对象,是贫穷朋友的救世菩萨,可这样安逸的生活却被突然出现的苏家姨太太玉春打断。
不可否认的是玉春是贫苦人家的代表,她的灵魂被深深的大宅院捆绑着,她是那么向往自由,在那个时代,她是新思想的萌芽,她应该与魏连生私奔,他们才是郎才女貌,可这是最真实的吗?不是,真实的人生很平凡,他们不会过牛郎织女的日子,因为现实就是这样,总要有些悲剧出现才算是人生,才算是戏子的人生。
可能我带着些许的偏见,认为是玉春的出现才是导致魏连生悲剧的主导人物,可不然,在我这里是悲剧,可在魏连生那里却是新生活的开始。
他不再被达官贵人追捧,他不再与贪污受贿牵连,他去找穷朋友,去找那些同他一样受苦的受难的人做朋友,那样才是最安逸的生活。即使没有玉春的出现,总会有一些点醒魏连生的人。所以直到最后魏连生的死也应该是幸福的。
在作者的观点里天下有什么事再比能把自己的同情与力量赋予需要这同情与力量的朋友身上再快乐的呢?在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都在受苦时,最要紧的事莫过于与朋友共甘苦罢了,魏连生为朋友而生,为朋友而死,应该是最幸福的死吧?
可那个如兄长的朋友李蓉生呢?因为嗓子倒了再也唱不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魏连生身上,他就不值得可怜吗,或许是,或许又不是。
我在李蓉生的身上看到的不是追求荣华富贵,像魏连生那样享受被可怜人仰望的生活,而是真正的喜欢。
魏连生被生活所迫才走上这条戏子的路,唱戏只是他赚钱谋生的工具而已,所以他决定不再唱。但是李蓉生喜欢唱戏,嗓子倒了可以改行,但是他没有,选择的是希望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完成他的梦想,所以当艺术成为赚钱的工具时,他的人生注定了悲剧,所以在我看来,李蓉生不能唱看似悲却并不悲,魏连生没了光环之后看似悲并不悲。
在抗战胜利初期的那个年代去理解这部作品,时代背景下赋予了他太多色彩,我也不免用有色眼镜去欣赏。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又何必受他人影响。
我们也应该活出自己的精彩,朋友,自由,艺术都在我们的人生里闪闪发光。一言一行,皆为众生中的沧海一粟,既然来到了这个世上,何不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