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对某件事情有兴趣才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可这个时代,我们患上了很多兴趣饥渴症,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就像一个3岁的小孩,你问他对什么有兴趣?他没法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就要去尝试、去试错,才可能知道喜欢或者不喜欢。
如果对一件事情的了解不深不透,总是浅尝辄止,自然体会不到这件事的妙处,也不会产生持久的兴趣,这样人容易滑入一个死循环:了解不够而导致兴趣不足,而兴趣不足又无法加深对他的了解。
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而是调整一下顺序,不再是要求先有兴趣再努力做事,而是先努力做事,在去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热爱。
人的大脑里有奖励系统,脑成像研究发现,大脑不是在完成某件事让你兴奋的时候分泌多巴胺,而是在你想去做某件事的时候分泌多巴胺。也就是说,开始一件事情很容易,但要努力坚持收获兴趣和热爱,单纯依靠多巴胺是远远不够的。科学的讲,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在这21天里,浸润进去,理想状态是达到瑞典心理学家米哈里说的“心流 flow"。在心流状态中,人们会忽略时间和外部环境,与正在做的事情融为一体,主观的时间感会改变。根据认知神经科学发现,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不停的接受新信息的刺激,神经元细胞之间的突触会连接得越紧密,大脑灰质会越来越多,人也会在新习惯的养成中慢慢的改变自己。
拿我的跑步举个栗子。2012年开始跑步,是基于想摆脱春困,第一次沿着紫竹院公园跑完2.5km,收获精神满满、神清气爽的早晨后,这个美好的体验激励着我开始了跑步历程。这3年,从2km,到5km,10km,最后到半程马拉松,全程马拉松,收获的不只是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奔跑过程中慢慢的感受到身体的变化和成绩的进步,呼吸平稳了,步伐迈大了,心率降下来了,路程跑远了,同时开始研究跑步的专业知识,在学和跑的过程中发展了兴趣,最后,变成了我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是否兴趣开启一项新的工作或者兴趣,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先动起来。尽量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不知用冰冷的理性,遥远的未来,而是用温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体验激发兴趣。你是怎样,你的世界就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