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被深深地震撼,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在做题,急急慌慌地赶课,埋头在每天的琐碎日常中,忘了我们当初为什么出发?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如同当头棒喝,让人从繁杂的琐碎中跳脱出来,放眼未来,思索当下的种种做法。怀特还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如何激发?如何引导?才更科学,读怀特海的书,就是对自我灵魂的叩问。
关注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同阶段,要求不同。怀德海说,教育的全过程都要受三重节奏的支配。第1个阶段是浪漫阶段,从8岁延续到13岁。第2个阶段叫精确阶段,14~18岁,第3个阶段是综合运用阶段,是18~22岁。对应我们国家的教育现状,浪漫阶段是小学时候,精确的阶段,是中学时代。综合应用阶段,是大学时代。每一个阶段都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去传授知识,优化思维习惯,提升能力。
怀特海说,大学教育更重视思想性,综合运用的精神和理念占主导地位,大学让知识变成力量。也就是说到了大学阶段,当你丢掉你的课本,烧掉你的听课笔记,忘掉你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的细节,你的学习对你来说才是真正有用的。这是大学阶段我们要学会的。
那对于中小学呢?8~13岁是浪漫阶段,这个阶段重点给孩子自由,允许儿童自己观察,自己想象,自己行动。让孩子多尝试,多体验。让孩子面对若隐若现的大量知识,不知所措却又异常兴奋。当然也要给孩子适度的规矩,适当的训练。这个阶段的孩子充分的感受体验了,到了精确阶段,孩子对概念的吸收和理解就相对容易。如果没有深入的体验,和深切的感受,后面的学习就比较费劲了。这是这一阶段的规律。
回到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有活动,有规矩,但也是大量的刷题,每个家长都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刷题成为主流,很多人已经忽视了这一重要规律,所以孩子学习就是枯燥的刷题,大量的记忆,训练过度,自由兴趣欠缺。一些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厌学,其实孩子不是厌学,只是厌恶刷题。给孩子自由,激发他的兴趣,让他朝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前进,学习一定是充满趣味的。
中学阶段,14~18岁,精确学习的时期,有了前面浪漫时期的丰富储备,到这个时期,就开始进行有序的整理。按照条理化、系统化的方式,对浪漫阶段的一些事实作出揭示和分析。这个阶段首先就是掌握语言,让语言成为一种工具,能够清晰的表达,流畅的书写。对他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分类并揭示知识与知识的联系。这个阶段要提高书写、拼写和计算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训练孩子专注的能力。
怀特还特别指出15岁左右,这个时期要集中注意力学习科学,相对减少语言课程的学习,有一年的时间集中学习科学,了解机械、物理、化学、代数、几何等学科中的重要原理。学生的算术能力得到加强,懂得了更多的几何概念,懂得了一些简单问题的处理方法,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在这个时候崭露头角,同时培养孩子在科学领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我们的中学阶段,开设的科目很丰富,但无论学校还是家长,更看重的是成绩,因为孩子面临着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孩子面对的训练强度很大,表现在作业量的大,课业的满。孩子们早上起得很早,晚上睡得很晚,把大部分时间都来应对自己的学习课业,每个孩子都从早忙到晚,目的就是顺利考上高中,顺利考上大学,有很强的功利性,这是我们的孩子最辛苦的一个阶段,但孩子们有没有学到知识的快乐,有没有学会东西的兴奋,有没有激发和引导孩子们走向自我发展之路,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点,好在新课标的春雷已经滚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马上来临。
怀特还强调,在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才能让每个孩子充满活力,找到自己的自我发展之路。我们做到了吗?我们的学习方式还是以大量的刷题为主,这也许是我们未来的变革之路。
读怀特海的书,颠覆了我们过去的很多认知。我们过去学习强调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怀特还说有些最难的科目应该先学习,因为人的先天禀赋如此,这也是生存所需。他举的例子是,学语言学说话其实很难,但婴儿学语言从来没有人教,在一个家这个特定的环境里,自然而然就学会了,这么难的事情,这么小的孩子就能学会,所以他说可以从难的先入手,然后再学容易的。因为这是交流表达生存的需要,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颠覆了我以前的认知。
他说先教容易的,还是先教复杂的,得根据具体情形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不考虑具体的实际情况,僵化的去安排去使用,只会制造出教育实践中的撒哈拉沙漠,枯燥干瘪,了无生气。所以无论学什么,根据孩子的需要来定,才能最大程度地支持到孩子,激发了孩子的内驱力。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大师的提法,往往在峰顶交融相会。北京十一中学的李希贵校长就在这么做。
怀特海还提到一点,与我们的日常相悖。他说成长切忌急于求成,学习不能超过其特定的范围。我们现在急急慌慌往前赶,初三毕业,马上上预科,把高中的知识先学一学。面对中考高考的年级,都要早早结课,综合复习。为的就是让孩子,同样的题刷多刷几遍,同样的知识,多温习几次,考一个好成绩。我一直以为这样是对的,没想到这么做,也是违法孩子的成长规律的。
怀特海还提出,即使训练,也要讲究方式方法,用浪漫的方法,学习精确的知识,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保持活力,他的学习效果才是最好的。给孩子们适度的自由,在自由和训练之间要找一个平衡点。找好平衡点了,知识的获得才是最大的。这一点和新课表所提极其相近,改变学习方式,激活孩子的内驱力,让成长看得见。因为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心点燃。
怀特海的书读了一半,书上圈点勾画了很多,这些地方与我的教育生活一触碰,就有了清晰的看见。有的是我经历过的痛点,有的是我需要面对的新课题。无论是孩子成长规律的把握,还是难易的顺序,急于求成的心态,训练的方式方法,都归结到了一个点,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所以改变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