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次听到“乡思”是在大学。
大一的第一个国庆节,好多同学都拎着大包小包踏上了回家的旅途。我好奇,这才刚开学一个月,怎么又要回家?他们告诉我,想家了,这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去外地上学,他们反问我为什么不回去,出于刚认识不熟的原因,我没有讲太多,随便找了个理由搪塞过去了。
我从四年级开始住校,来上学的都是四邻八村的孩子们。刚到校园时这里的一切对于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是具有吸引力的,操场,篮球架,食堂,一个宿舍可以容纳十六个,两排,一排睡8个人。每年开学几天都是令宿管大叔头疼的日子,因为晚上这帮熊孩子不聊痛快了,是不会给你睡的。
然而,没几天,一个晚上,不知哪个宿舍的谁,哭了起来,原因是:想家了。
结果,这一哭勾起伤心处,开始是一个一个孩子,后来是一个一个宿舍,不管男女,并且都还保持队型:趴在床上。
当然,其中也包括我,那叫一个“撕心裂肺”。
从此,每天都是数着天数上学,每到周五,那叫一个开心,因为可以回家过周末了。
现在想想,那时应该不是“乡思”的概念,期盼更多地还是回到父母身边,吃几顿爸妈做的饭,以及,临走前,妈妈给的,2块零花钱。
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基本就是只有寒暑假回去了,所以此时也非常有同感他们回家的心情,不过后来他们回去的也越来越少了,因为对大学生活熟悉了,有了男(女)朋友,出去游玩儿。。。。。。
2.
毕业离开了校园,在离家400多公里外的城市工作,没有了寒暑假,这才发现原来回家待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像国庆和春节这样的长假期,能够回家待满一周,算是非常开心的事情了。
现在回家感觉一个字就是——清。
与父母聊天,给他们讲讲自己工作的城市,但很少聊我自己的工作;
晚上,我喜欢坐在院子里看天空,看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脚边蹲着小黑虎,不时发出几阵警觉的吠声;不过冬天就算了,太冷,会被母亲骂进去的。
不到九点睡觉,很奇怪,这个点也只有回家时能够睡着,而且,一夜睡得很踏实,充足;
早上爸妈都是不到六点就起床,父亲先去散步半小时,母亲开始掏灰烧水,习惯;
当然,这些过程我是不知道的,因为一个半小时后,我才起床,惬意;
洗漱,奶茶已熬好,泡几块奶豆腐,吃几口羊肉,就点点心,舒服;
假期都是不经用的,开始收拾行囊,检查物品,三点起床,赶早班车,父母送别,不舍;
3.
乡思不是离别,也不是相聚;
乡思是一种牵挂,一份惦念;
因为有乡思,我们永远,不会是断了线的风筝;
因为有乡思,我们可以,万里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