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的文字小铺
成年人的世界里,已经没有外人主动约束你,只有你自己不断逼迫自己。当达到一定的年龄,外在的施压可能慢慢退化,更多前进的动力是内部潜在力量激发出来的。如果你真正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别人不催促你也会去执行,并且沉迷其中,这就是内在动力的关键基点。当你有了自己的目标和动力的时候,就会时刻想要去关注相关方面的新闻消息和进展,始终围绕这方面努力,即使有一丝失败也会矢志不渝。因为这个已经变成深深刻在你身上的印记和标志,影响着你的行为、足迹和气质。你知道,我要的就是它,花费再多的心血和汗水也会心甘情愿。
不知道去年的哪一天受到了什么事情的影响,我打开已经下载好久的简书,开始了自己的写文之路。要问什么动机,只因我想把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生命中的感动、悲伤、失落……统统写进我的文字里,文字是传情的,我希望在我的笔下,文字变成一种声音,传递我的心路历程。就像是绘画,一直静默无言的人,人们可以通过他的画作窥探他的内心隐秘的情感世界,画作成为他与外界沟通的媒介。
写真实的事是我在写文过程中一直奉行的原则和底线,我不会编故事,也不会迎合读者的喜好写一些我自己看着都乏味的玩意,要么有真情实感,要么放手歇着。
因为写文,我会不断获取如何提高写作能力和质量的课程,或者关注一些在写作上取得相当成就的大家的创作历程和文本内容,我会发现在他们的文章里熔铸了丰厚的生活阅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命感悟,他们的创作已经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地步,不断打磨和锤炼,这是非一日所能够造就的。而我,生活阅历少,见识浅薄,难以写出有厚度又有生活洞见的文章来,只能以自己的实际生活为素材,在这个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润色。
我一直关注蒋方舟。看到了她的写作和读书的历程,我自愧不如。她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读了《百年孤独》,虽然不知道她有没有读懂,但是我知道她有往这方面涉猎的意识。在那个时期,她在爱情观、家庭观、婚姻观以及孤独观等方面都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而我还只是屁事不懂的小丫头,整天听从父母的安排,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虽然那时候有过一阵写小说的冲动,但是写起来吃力,非常累,自认为有想法就可以写,天真地认为写小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这个观点我到现在都没有办法否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写出激发人某些方面深度思考的真正的作品来,好的文章一定是容纳了人们可以汲取的人生哲理的养分,而并不是哗众取宠,仅供人们一乐的下三滥的玩意儿。
五年级的暑假,我们没有作业,便成日里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能够观察和领悟大自然奥秘和人生哲学的厉害人物,到处乱跑乱窜,回到家里把自己认为的那点正确的有道理的东西记下来,视作思想的珍宝,而那些方块字在现在看来满纸奇葩的言辞,根本不值一提,只不过是我思想轨迹的一小段罢了。
我还能够记起小学一年级的那段时间,突发奇想写小小说,我的天哪,我根本不懂这个文体有啥规则,就开始胡写一通,还美其名曰“XX的小说史”。我常常在妈妈工作的地方闲着无事瞎写点东西,写完之后拿给胡阿姨看,结果这位大神没有看几眼就扯着难听的嗓音:“怎么一天到晚就知道写小猫钓鱼的故事呀,能不能换点新鲜的”,紧接着她拖着腮帮子朝向客户的窗口,一脸不屑的样子。我忍住声,没有发泄出来,当然真的想哭,愤愤地白了她一眼,扭头别过,随随便便扼杀小孩子的想法的人多么无耻。自从那以后,我没有力量再写了,因为一句看似无意的话让我当成了真。
每个孩子的梦想都是需要鼓励的。我觉得蒋方舟的成长环境给了她莫大的空间。她擅长写作的母亲无疑带给了她写作的熏陶与感染,生长在读书的氛围里,母亲的教导可谓是她走上写作之路的最佳良方。
现在的蒋方舟在文史哲等方面都精通,每天都保证自己的读书量,并且从中提炼出人生的真谛和真命题,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由之阐发自己的思索。做一个自由作家,每天在闲暇的时光里坐在阳光洒满的咖啡厅安静的角落里,沉下心来用心地写文字,给自己一方天地,在想象与现实交替的空间里自如地驰骋,不受外界的干扰。而在邀约活动时,也能够落落大方,侃侃而谈,洋溢着智慧与才华的光芒,有一股定力,也有一股柔情在流淌。喜欢这样的蒋方舟,处在尘世的聚光灯与乡野的草露之间,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或许这是经过历练后沉淀下来的色彩。也是我前进的动力与方向。说实话,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写文的道路上成为什么样子,只是随心而走,不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