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一份神秘礼品,打开一看,垂涎很久的“紫苏姜梅”。
产青梅的地方山青水秀,翠竹迁迁,梅林隐山间,梅果大、肉厚、核小,皮薄有光泽,肉质脆嫩多汁,酸度高,香气浓郁。独特的局地小气候配合透气性良好的沙质土壤,成就了青梅独有的生长环境。这是当地的特产,在清代,每年这里出产的泛红的“胭脂梅”都要精选后做为贡品上送朝庭。
村上春树说:转眼之间,春日阑珊,风的气味变了,夜幕的色调变了,声音也开始带有异样的韵味,于是递变成初夏时节。
立夏泡青梅,是北山人的传统。
初夏的暖风一到,北山便被摘掉“一键除雾”的滤镜,露出青翠的底色,这是属于北山镇的“草木染”。藏在山中的北山青梅,经过冬春两季酝酿,披着茸毛“拨开”层层绿叶现身。
青梅熟了!专属于北山青梅的时间到了。这个水果界的“小清新”,沾染狂野小森林的森系气质,天生自带迷人的酸涩。趁着夏日刚来,将它和初夏一起封坛,等待一场时间的“驯化”。
北山的狂野和青梅的高冷在这片森林里达成默契。每年初夏,当北山森林公园被雨淋得七荤八素时,北山青梅带着浅浅的茸毛“拨开”枝叶。它熬出了头,待到雨后初霁,清浅的阳光洒进山林时,它便能出山了。
苹果梅、胭脂梅、桃梅、北山梅入口,初夏渐轻。
在北山,青梅是有“宗族”之分的,每个家族的梅子成熟期不同,最终归属也不一样。正因为如此,它们各自短暂的采摘期拼到一起才凑出一个月。所以,采摘到心仪的北山青梅要掐准时间。
这些梅子每到4月底就像收到成长信号般,开始疯长,到了5月初梅子采摘期,它们由原来的拇指大小长到两三倍大。
苹果梅长相圆润,核小肉多,最先长大,它成熟初期最适合用来酿青梅酒。胭脂梅刚冒出果子,稍微长开一些就呈现出胭脂色,是梅子家族里颜值较高的品种,到5月中上旬,它可用来泡青梅酒,若是气温稍高一些,它成熟较快,变成黄梅时做梅子酱最佳。桃梅酷似小毛桃,比其他梅子个头大,它们长起来飞快,到了其他梅子采摘酿酒季,它更显出挑,到八分熟时,用它来制作紫苏梅。最令人向往的还是当地特有的北山梅,它树高冠大,结果时一串串像葡萄。相较于其他品种,北山梅产量高,成熟较晚,似乎比其他梅子更有耐性。它就是曾经的北山贡梅,当地人除了泡酒,还用来做紫苏梅、甘草梅等。
北山青梅熟了,呈现出它最初萌的梅子青,这时候跟它偶遇,轻咬一口,酸涩充满口腔,就能吃出初夏的滋味。
青梅季,我也跟着沾了光,一份记挂的温暖随着时光快车送到我的窗口,雨后正午,一杯清茶,一小盘“紫苏姜梅”,让味蕾的跳动愉悦的绽放,生津开味,有时胃不舒服,吃上一两块这样的红姜,顿感胃里一股暖流,而后舒畅很多,也就不胀痛了。
“白厨娘”最擅长做紫苏梅子姜。青梅成熟时,紫苏刚刚冒出嫩尖儿,长出四片叶,做紫苏梅子姜的紫苏一般选择掐出尖尖上的两片叶子,它是自然染色剂,又嫩又香,可以更好的磨掉青梅的犟脾气。做紫苏梅子姜好比一场等待奇迹的修行,从采摘青梅开始就十分讲究。需要采摘八分熟的青梅,且只能用手轻轻摘下,万万不可用棍子敲落,因为用力打落的青梅会破损,它们很难承受反复浸泡。挑选青梅时又得擦亮眼睛,最后胜出的是圆润丰满的梅子,这样才能保证紫苏梅的脆感和肉感。
梅子清洗干净去蒂,先用澄清的石灰水浸泡3天,直至青梅颜色变黄。这期间每隔3、4小时翻动一次,保证青梅脱涩脱色均匀。浸泡好的青梅洗净沥干,一个个拍碎,再加入盐腌制两天,再次去除酸涩。腌好的青梅需要用麻石轧干水分备用。这时,轮到紫苏和生姜登场。
紫苏用手轻轻揉搓就能搓出紫红色的水分,用它和姜丝拌和揉搓,直到姜丝染成红色,将其和梅子拌和,加入适量黄冰糖搅拌,当冰糖彻底融入其中,紫苏生姜完全入味,最后析出酸甜滋味,紫苏梅子姜才算制作完成。这些食材融合在一起形而成了一种味蕾的综合体验。
每年都有一份记忆的传递。传递的远方的关爱,传递的远方的牵挂,传递的远方几十年不变的真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