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投资?我觉得不太行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谈到了他父亲在股市沉沦多年,经历过数次牛熊,也算是小有所成,所以打算全职投资,用钱来生钱。但我并不赞成如此,所以和他讨论下我的看法。

全职投资,靠投资赚钱养家,真的赚得到钱吗?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李嘉诚,作为华人中最顶级的企业家和投资家,其名下最著名的公司就是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也就是所谓的“长江集团”,港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001。从长江集团1972年上市开始,到2018年李嘉诚宣布退休时,整个公司市值翻了5000倍,属于商业历史中最顶级的企业增长。

那么假设,你是当时的一名普通人,那么在尚未改革开放的1972年,大多数普通家庭的一年的收入也只不过是几十元。假设你真的很有胆量,拿出了积蓄已久的一百元用来投资,而且你还拥有出色的投资智慧,以及完美的执行力等等众多品质,将这一百元选择买入了长江集团的股票,并长期持有,那么到了2018年,你的钱翻了5000倍,变成了50万人民币。当然这仍然是一笔非常优秀的投资,但这并足以让你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换句话来说,在没有足够金额的前提下,即使你眼光优秀选择了最好的标的,但仍不足以单凭投资彻底改变你的生活。

但或许长江集团并不具有代表性,毕竟改革开放对国内的收入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我们换一个例子,选择沪交所的王牌——茅台。茅台从2000年到2020年的今天,市值大约翻了1800倍。在2000年的普通工资年收入也不过时是一万元。如果用一年的收入用来投资,到了今天翻了1800倍,变成1800万元,确实是比上一个例子看起来更可观。但如果全职投资,还要伴随这生活上的消耗,也就是年化收益率还要减去那个生活成本,这样积累下来,哪有1800倍。而且由于本金的大小,即使这么高的收益率,仍然并不足以彻底改变你的生后,当然这么出色的投资确实可以改善生活,但也仅仅是改善。

更重要的是,这20年你真的握的住吗?将自己的所有身价全部投入市场中,任何波动都会直接反应的你的生活当中,因为投资是你生活的全部来源,一旦如此,几乎所有人都会进入“应激状态”,每天都盯着市场价格,任何波动带来的都是痛苦。要知道,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痛苦和快乐是不对等的,同等的痛苦可能需要两倍的快乐才能抵消。在这种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下,又能有多少人握住这个资产不动呢。

所以在我看来,投资当然是财富积累的重要途经。但作为普通人,更多的是想方设法在除投资以外的领域挣更多的钱,一方面抵消生活的负担,完成本金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是杜绝自己进入市场中产生“应激反应”,毕竟在其他方面也有充足的收入来源,即使遇到了市场波动,也能hold住。就算再极端的事情发生,全部亏损完了,也不会对生活产生过大的影响。如此才能理智的看待和执行自己的投资行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